牙齒不整齊就可能患上阿爾茨海默氏癥(早老性癡呆癥),這聽上去有些不可思議。但日本科學家的最新研究證明,這種說法至少在大白鼠身上是正確的。
日本岡山大學的科學家森田學等人將大白鼠的臼齒切削掉一部分,使牙齒不能正常咬合。8周后,大白鼠腦內的貝塔淀粉樣蛋白質總量上升至正常水平的的4倍以上。這種蛋白質在大腦中過量積聚是阿爾茨海默氏癥的重要誘因。
阿爾茨海默氏癥又名早老性癡呆癥,迄今無有效療法,及早檢測和治療非常重要。
森田學分析說,牙齒咬合情況惡化后,肌體會出現應激反應,刺激大腦中的貝塔淀粉樣蛋白質增加。
日本科學家隨后治療了這些大白鼠的臼齒,使之恢復正常咬合能力。手術4周后,大白鼠大腦內的貝塔淀粉樣蛋白質數量也下降到正常水平。
日本科學家認為,類似的情況也可能出現在人的身上。他們建議,牙齒不整齊導致牙齒咬合不好的人,應該盡快治療,免得久拖后誘發阿爾茨海默氏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