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血管瘤是一種較為常見的肝臟良性腫瘤,臨床上以海綿狀血管瘤最多見。近年來,隨著人們健康體檢的意識提高及各種影像診斷技術的進步,無癥狀的小血管瘤發現率明顯升高。多數病例臨床無癥狀或癥狀輕微,病程長、生長緩慢,預后良好。
肝血管瘤的診斷方法
1、放射性核素肝掃描
膠體肝掃描可見界限比較清楚整齊的占位性病變。病程越長和腫瘤越大,則健側肝臟代償性增大越明顯。用In作肝內血池掃描,若系血管瘤則在占位病變區被放射性填充。將兩者配合應用,則更有診斷意義。
2、肝血管瘤CT檢查
在平掃時表現為低密度區,邊緣較光滑、銳利,密度較均勻。注射造影劑后,其邊緣部立即增強或低密度區消失,數分鐘內,整個腫瘤逐漸密度增高,但在較短時間內恢復到平掃時的表現。
3、肝血管瘤超聲波檢查
超聲波檢查應作為首選的檢查手段。超聲切面顯像所見3厘米以下小的血管瘤呈強回聲;具有邊緣清楚銳利的特點。3厘米以上大的血管瘤為高回聲及混合型。血管瘤的內部反射均勻一致,但亦有部分血管瘤出現液性小暗區。
4、肝血管瘤核磁共振檢查
核磁共振檢查對肝血管瘤的診斷正確率較高。因血管瘤內迂曲纖細的血管和血湖內血流緩慢,故其Tz弛豫時間長。在T1權重像血管瘤的信號強度稍低于正常肝組織的信號強度,但在Tz權重像上則表現為均勻的高強度信號組織。
肝血管瘤的診斷表現
1、同位素99mTC肝血池掃描及肝血管造影檢查:有助于肝血管瘤的診斷,表現為無腫瘤染色,邊緣清楚銳利,血管瘤顯影時間較長。
2、超聲表現:顯示肝內均質、強回聲病變,邊界大多清楚,或病變區內強回聲伴不規則低回聲,病變內可顯示擴張的血竇。
3、CT表現:
(1)平掃:肝內低密度區,輪廓清楚,密度均勻或病變區內有更低密度區,代表血栓機化或纖維分隔,少數可見到鈣化。
(2)增強掃描:
①早期病變邊緣顯著強化呈結節狀或“島嶼狀”,密度與鄰近腹主動脈相近,明顯高于周圍肝實質密度,持續時間超過2分鐘;
②隨著時間延長,增強幅度向病變中央推近,而病變的低密度區相對變小;
③延時掃描病變呈等密度或略高密度(平掃時病變內更低密度無變化)增強掃描是診斷肝海綿狀血管瘤的重要方法,具有特征性表現,診斷正確率可在90%以上一般典型表現出現在動脈早期,即注藥后30~60秒因此強調正確的檢查技術,即快速、團狀注射造影劑,快速掃描,適時延時掃描否則,因未見到特征性表現易造成誤診或漏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