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海綿狀血管瘤的診斷一般不難,絕大多數可通過無癥狀、無肝炎史,AFP(-),結合2個或2個以上的典型影像學表現而確診。
肝海綿狀血管瘤多見于女性早期階段,并且女性更易于出現癥狀。在懷孕期間,肝海綿狀血管瘤可迅速增大,說明女性激素對肝海綿狀血管瘤的發展有促進作用。雌激素促進肝海綿狀血管瘤的發展已得到肯定,但對其具體的作用機制存有不同的看法。
肝海綿狀血管瘤的鑒別診斷
肝海綿狀血管瘤主要與肝癌或肝的其他良性病變相鑒別。原發性肝癌是最常見的肝臟惡性腫瘤,我國發病率很高。故明確在體檢、超聲中發現肝臟占位診斷有助于及時選擇合適的治療。
1、原發性肝癌或轉移性肝癌
原發性肝癌多有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的病史,有肝功能異常和AFP升高,對于AFP不高的原發性肝癌患者可通過病史、體檢以及超聲、CT等檢查來鑒別,如CT平掃為低密度灶,無包膜邊界不清,增強掃描病灶不均勻增強,均支持原發性肝癌,如大病灶中心壞死出血也可致密度不均。轉移性肝癌,多為多發,有消化系統原發灶。
2、肝棘球蚴病
病人有牧區生活史,有羊、犬接觸史,肝包蟲皮內試驗(Casoni試驗)陽性,嗜酸性細胞計數增高。
3、肝非寄生蟲囊腫
孤立單發肝囊腫易與肝海綿狀血管瘤鑒別,只有少數多囊肝有時可能與肝海綿狀血管瘤混淆。多囊肝50%以上合并多囊腎,病變自開始即為多發性,大多滿布肝臟,超聲、CT示病變為大小不等、邊界光滑、完整的囊腔,可能有家族遺傳因素。
4、其他
肝腺瘤、肝血管內皮細胞肉瘤,均少見。前者雖發展也緩慢,但腫塊堅硬似橡皮;后者發展較快,具惡性腫瘤特征,多見于青少年。
溫馨提示:肝海綿狀血管瘤大小不一,小至針頭樣,大的可重達10余kg。肉眼觀為紫紅色或藍紫色,可呈不規則分葉狀,界限清晰,有不規則的纖維性包膜,質地柔軟,表面光滑,有彈性感及壓縮充盈現象,亦可因纖維化而堅硬。多數血管瘤常可見到退行性病理變化,如包膜纖維性硬化、陳舊性血栓機化、玻璃樣變伴有膠原增加甚至鈣化。海綿狀血管瘤一般位于肝包膜下,也可深居于肝實質內,此時肝表面可呈凹陷或隆起,與周圍肝實質分界明顯。肝海綿狀血管瘤可合并肝囊腫和肝腺瘤,很少與肝硬化同時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