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研究說明,冠心病,多發生于40歲以上的中老年人,因此,人們往往產生一種表象認識,好象人們40歲以后才開始發生動脈粥樣硬化。其實不然。
我國科研人員首次通過對人體新鮮心臟標本進行病理生理學研究得出了一項最新的病理生理學研究結論。這一成果為我國防治動脈粥樣硬化提供了可靠依據,動脈粥樣硬化始發自少兒期,并隨著年齡的增長逐漸加重。
冠狀動脈內膜增厚、管腔狹窄、血管老化等癥狀,北京地區顯示,最早在20歲即可出現,而低發區約晚5至10年,這可能與飲食結構有關。
從形態學特點分析,北京標本中70%以上的粥樣硬化斑塊為進展型,如不及時控制,極易發生斑塊出血、附壁血栓形成,引起青壯年猝死或誘發心肌梗塞。對一組高危人群新鮮心臟標本的研究發現,其晚期動脈粥樣硬化病變比普通同齡人高出一倍,且集中在20~30歲。
這一發現提示:過度吸煙、酗酒等不良生活方式及憂慮、壓抑、狂躁、恐懼、絕望等精神因素是導致年輕人過早出現動脈粥樣硬化的危險因素。
由此看來,動脈粥樣硬化的發生是一個十分漫長的過程,是多種危險因素長期、反復作用于大、中型動脈的結果,它隨著年齡的增長逐漸加重,因而人們從青少年開始就應該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加強血管保護,重視健康積累,預防動脈粥樣硬化,預防心腦血管病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