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毒是皮膚及其網狀淋巴管的急性炎癥,多見于顏面及小腿部,面部損害發病前常存鼻前庭炎或外耳道炎,小腿損害常與腳癬有關。
其臨床表現為起病急,局部出現界限清楚之片狀紅疹,顏色鮮紅,并稍隆起,壓之褪色
丹毒俗稱“流火”,是由A族B型鏈球菌引起的皮膚及皮下組織的一種急性炎癥,常表現為境界清楚的局限性紅腫熱痛,好發于顏面及下肢,可有頭痛、發熱等全身癥狀。
丹毒的鑒別診斷
(1)接觸性皮炎
有致敏物接觸史的原發性刺激物,皮疹密集,多局限性,在接觸部位,癢而不痛,多無發熱畏寒等全身癥狀。
(2)類丹毒
常發生于手部,與職業有關,范圍小,來勢慢,無明顯全身癥狀。
(3)癬菌疹
皮損顯紅斑樣,但水腫不明顯,常雙側發生,無壓痛,很少見有全身癥狀,癬病癥狀減輕或治療愈后,其他癥
哪些人群容易患丹毒呢
1、與機體免疫力降低有關
營養不良、酗酒、丙種球蛋白缺陷以及腎性水腫,皆為本病的促發因素。因此,即使是鼻炎和足癬也應積極治療,并且不要養成用指甲狠挖鼻孔的習慣。當機體免疫功能下降或患有腎性水腫時,更應注意保持皮膚的清潔完好無損。
2、與體表慢性病灶有關
顏面丹毒多由鼻、咽、耳等處的病灶而引起,特別是鼻炎患者以及經常用手挖鼻的人容易患丹毒;下肢丹毒則多由足癬或下肢外傷引起。
丹毒患者的預防與護理要點
(1)去除誘因,勿摳鼻子,勿用銳器掏耳朵,積極治療足癬、甲溝炎、足跟皸裂、濕疹及鼻竇炎等。如有皮膚破損,應及時處理,防止感染。
(2)臥床休息,多飲開水,忌食辛辣及魚腥發物。
(3)下肢丹毒、應抬高患肢;形成象皮腿者可用彈力繃帶纏縛。
丹毒的中醫外治法
1、敷貼法
可選用如意金黃散麻油調敷,或用鮮仙人掌、馬齒莧、冬青葉及大青葉搗爛外敷。頭面腫脹甚者、可用銀花露、玉露散濕敷。
2、砭鐮法
紅腫疼痛劇烈者,局部皮膚消毒后,以三棱針輕淺砭皮膚放血。
活檢厚皮片培養分離紅斑丹毒絲菌優于病損擴展邊緣處的針刺吸取物培養。從磨損鮮紅的丘疹所獲取的滲出物作培養也具有診斷價值.為診斷丹毒絲菌性關節炎或心內膜炎需從血液或滑膜液分離細菌。編碼為16srRNA的紅斑丹毒絲菌DNA序列的PCR擴增試驗有助于快速診斷。
丹毒絲菌病與接觸性皮炎等病的區別
1、接觸性皮炎
有接觸史,有痛癢而無觸痛,無全身癥狀。
2、蜂窩織炎
紅腫境界不清,浸潤深,化膿明顯。
3、血管性水腫
好發于組織疏松部位,損害為水腫性,邊緣不清無觸痛。
丹毒反復發作易造成淋巴水腫建議盡快治療及預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