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腫按發生的部位,分為全身性水腫和局部性水腫,其病因各有不同。若是全身性水腫,用手指按壓下肢,如有凹陷,稱壓陷性水腫,無凹陷者稱非壓陷性水腫。因此,發生了水腫,不要主觀臆測,盲目投醫,在原因未明之前,要去有化驗條件的醫院,進行有關的檢查和化驗,以盡快明確診斷,進行有的放矢的治療。盲目求醫,既造成經濟上的浪費,拖延了病情,還會帶來藥物的副作用。
其實水腫是臨床很常見癥狀。有生理性水腫和病理性水腫之分,與肥胖不同,水腫表現為手指按壓皮下組織少的部位(如小腿前側)時,有明顯的凹陷。祖國醫學稱之為“水氣”,亦稱為“水腫”。
像有的人體內水液的“囤積”,我們在醫學上稱為水液代謝障礙。如果只是暫時的,不用治療,自行會消失,我們稱之為生理性水腫;但是當這種現象長期發生,或者由于某些原因,超出了身體內的“代償機制”,就成了水腫病,又稱病理性水腫。
日常生活中難免有人出現水腫,他們的水腫首先被身邊的人發現,因為眼瞼腫脹最易被人看見;又有些水腫,是自己發現的,因為自己感覺下肢繃脹不適。發生了水腫,一般人都認為是患了腎病。其實,我們在門診遇到的“水腫”者,并非都是腎病,檢查的結果,有的是淋巴水腫,有的是特發性水腫,還有的是內分泌疾病引起的水腫,甚至有些并非真正的水腫。把這些水腫都按腎炎治療,豈不誤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