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腸息肉好發于乙狀結腸和直腸,有的可廣發分布于全段結腸。長在結腸的息肉,小的直徑僅有數毫米,大者有2—3厘米。由帶蒂的有不帶蒂的;有單發的也有多發的;有的較偏平有的呈現分葉狀;還有的息肉表面發生糜爛或有潰瘍。雖說息肉有癌變傾向,但也不是都會變成癌。那么,何種息肉會發生癌變呢?一是看息肉的長相:那種體積較小由帶蒂的非腫瘤性息肉,多數與息肉中的良民,一般不易發生惡變;如果體積較大、寬基廣蒂的息肉,則極有惡變為癌的可能。二是看息肉的生長速度:良性息肉多生長十分緩慢,若是在短期內迅速長大,直徑大于2厘米以上時,應警惕癌變。如結腸腺瘤性息肉是因結腸黏膜細胞增生過旺,癌變率可達42%—77%。三是看息肉的組織屬性:單純炎癥性息肉惡變者較少,而腺瘤性息肉,特別是絨毛狀腺瘤最容易惡變為結腸癌。四是看息肉的數量:單純一個息肉癌變率低;而多發性息肉的癌變幾率增加。五是看家族遺傳史:有一種稱為“家族性多發性大腸息肉病”,是指在同一家族的上下輩中可有好幾個人患有結腸息肉,屬于常染色體顯性遺傳病,是細胞內第5號染色體的基因缺陷造成的。患有這種有遺傳傾向家族的人中,如父母親有一方有息肉病,其后代中50%的息肉會有癌變的風險性;若父母雙方均有息肉病,后代患的息肉癌變風險可上升到75%。
既然結腸息肉易惡變為癌,醫學專家提醒患者及早發現,早日治療結腸息肉,可防患于未然。警惕結腸息肉發出的信號,如在臨床上最常見的癥狀是大便帶血和頑固性便秘,若有這些癥狀的患者應到醫院就診,經檢查可排除痔瘡、肛裂等。需做纖維結腸鏡檢查,可取材進行活體組織檢查,作出病理分型,盡早明確診斷。在治療上應根據具體情況采取不同的方法,如果患有結腸炎及炎性息肉者,需進行抗炎治療。若是經結腸鏡檢查,發現息肉多發、個大、基寬廣蒂,取少許組織作病理檢查,證實有惡變傾向者,應及早手術治療。
對其他類型的息肉,可在結腸鏡下摘除。經過結腸鏡檢查,如發現有惡變傾向者,可作手術摘除。對做過手術的患者,需在一年內進行復查,發現有復發應再次予以切除,不留后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