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腸息肉這種病,隨著年齡增加而患病率會不斷升高,其中男性多于女性,30歲以下的年輕人很少會患結腸息肉,但隨著我國生活節奏和飲食習慣的改變,40歲左右的中年人也開始成為結腸息肉和大腸癌的高發人群,因此,許多中年人也應該了解一下結腸息肉的有關知識。
結腸息肉有哪些癥狀
1、便血
結腸息肉患者最容易出現便血,但有不少人把大便出血誤認為是痔瘡的癥狀,結果耽誤了最佳治療時機。痔瘡引發的出血常表現為大便后滴血,呈鮮紅色,而結腸息肉引起的出血常與大便混雜,為鮮紅色或暗紅色,多為息肉表面破潰所致。
2、大便習慣改變
包括大便時間、次數的改變,以及便秘或不明原因的腹瀉。尤其是便秘與腹瀉反復交替出現,或出現腹痛的時候,更要引起警惕。
3、大便形狀異常
正常的糞便應該呈圓柱形,但如果息肉較大,在結腸腔內壓迫糞便,則排出時往往會變細,或呈扁形,有時還附有血跡。
當出現不規則腹脹、腹痛、大便習慣改變、黏液便或血便時,應及時進行腸鏡檢查,以明確診斷。50歲以上的健康成年人,有條件的應每年進行一次結腸鏡檢查。有直(結)腸息肉、結腸癌家族史和腹瀉、便秘、便血病史,體檢發現血CEA、CA199增高,大便潛血陽性者,應進行結腸病變的篩查。結腸病變檢查首選結腸鏡,不管是什么樣的結腸息肉,都應該在內鏡下先取活檢并送病理檢查。不能做結腸鏡或不愿意做結腸鏡的患者,可以選擇鋇灌腸或CT仿真結腸鏡。
結腸息肉的治療措施
目前結腸息肉的切除方法有內鏡下高頻電切除、腹腔鏡切除或普通手術切除。其中內鏡下高頻電切除是一種普遍應用的有效的治療方法,適用于根蒂部無惡變征象的息肉。這種方法是利用高頻電流將息肉組織從根部燒灼切斷,操作簡便,術后病人馬上可以下床活動。該方法不僅費用低廉,并發癥較少,而且能獲得整個息肉的病理檢查結果。
有蒂或無蒂的小息肉可經內鏡摘除。直徑大于3厘米的無蒂息肉和活檢病理報告顯示息肉已癌變的,或結腸息肉多發、病變范圍廣泛,無法內鏡下全部切除者,則應行外科手術或腹腔鏡治療。對于一些特殊患者,如家族性結腸息肉病等,醫生會根據息肉的大小、數量、形態、病理采取分次鏡下切除,定期隨訪。部分患者可取得良好的效果,但也有一些患者可能需要行全結腸切除術。
結腸息肉患者在術后應注意自己的飲食,首先要避免進食涼食,如偏冷的面條和雞蛋湯不能喝,不能吃辛辣刺激類很強的食物,如辣椒、蔥、蒜等,可多吃些軟硬適中的溫熱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