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癥發病率越來越高,結腸癌作為一種常見的惡性腫瘤,患上結腸癌后對我們的身體健康危害很大,下面小編詳細的為大家介紹,結腸癌的癥狀及治療分別有哪些。
首先我們來了解一下治療方法
1.化學藥物治療
半內可使用2~3個療程,常用藥物主要是5-氟脲嘧啶(5- FU),也可聯合應用絲裂霉素、環磷酰胺等,5-FU每個療程總量可用7~10克。可口服或靜脈給藥,最好加入葡萄糖液中滴注,每次250毫克,每日或隔日一次。如果反應較大如惡心、食欲減退、無力、白細胞和血小板計數下降等,可減少每次用量,或加大間隔期。骨髓抑制明顯時可及時停藥。口服法胃腸道反應比靜脈給藥大,但骨髓抑制反應輕。用藥期間必須注意支持治療,并用減少副作用的藥物。
癌腫未能切除的病人行化療,有一定減輕癥狀控制腫瘤生長的作用,但效果較差,維持時間短,如病人一般情況差時,副作用顯著,反而加重病情,不宜應用。
2.免疫治療
可以提高病人抗腫瘤的能力,近年來發展很快,諸如干擾素、白細胞介素、轉移因子、腫瘤壞死因子等,已逐漸廣泛應用,不但可以提高病人的免疫能力、而且可以配合化療的進行。
3.中藥治療
可改善癥狀,增強機體的抗病能力,減少放療、化療的副作用,有的中藥有直接的抗癌作用,如白花蛇舌草、半枝蓮、山慈姑、龍葵等,靈芝類制劑可以顯著改善病人的免疫功能,用藥時可辨證、辨病兼顧,加入清熱解毒、活血攻堅、滋陰養血、除痰散結、調補脾胃等方面的藥物。
其次,我們來了解臨床表現
結腸癌患者早期表現為腹脹、消化不良,而后出現排便習慣改變,便前腹痛,稍后出現黏液便或黏液膿性血便。腫瘤潰爛、失血、毒素吸收后,常出現貧血、低熱、乏力、消瘦、水腫等中毒癥狀。如出現腹脹、腹痛、便秘或便閉,體檢見腹隆、腸型、局部有壓痛,聞及亢強的腸鳴音,提示可能出現不全性或完全性低位腸梗阻。若瘤體與網膜、周圍組織浸潤粘結,形成不規則包塊,有一定的活動度。晚期可出現黃疸、腹腔積液、水腫等肝轉移征象,惡病質,直腸前凹包塊,鎖骨上淋巴結腫大等腫瘤遠處擴散轉移的表現。結腸癌部位不同,臨床表現不同,分述如下:
1.右半結腸癌
右半結腸腔大,糞便為液狀,癌腫多為潰瘍型或菜花狀癌,很少形成環狀狹窄,不常發生梗阻。若癌腫潰破出血,繼發感染,伴有毒素吸收,可有腹痛、大便改變、腹塊、貧血、消瘦或惡液質表現。
2.左半結腸癌
左半結腸腸腔細,糞便干硬。左半結腸癌常為浸潤型,易引起環狀狹窄,主要表現為急、慢性腸梗阻。包塊體積小,既無潰破出血,又無毒素吸收,罕見貧血、消瘦、惡液質等癥狀,也難捫及包塊。 結腸癌往往有器官轉移,遠處轉移主要是肝臟。淋巴轉移一般由近而遠擴散,也有不按順序的跨越轉移。癌腫侵入腸壁肌層后淋巴轉移的幾率更多。結腸癌癌細胞或癌栓子也可通過血液轉移,先到肝臟,后達肺、腦、骨等其他組織臟器。結腸癌也可直接浸潤周圍組織與臟器,脫落在腸腔內,可種植到別處黏膜上。播散至全腹者,可引起癌性腹膜炎,出現腹腔積液等。
以上就是關于“結腸癌的癥狀及治療分別有哪些”的詳細介紹,希望對您能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