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懼癥患者一般都是,明知恐懼的對象對自己并沒有真正嚴重的威脅,也知道自己的這種恐懼反應是不合理的、沒有必要的,但自己還是不能控制恐懼的發作。這無疑給人們的生活造成很多困擾,找出病因才能積極治療。
導致恐懼癥的病因有哪些?
家庭因素:
父母限制子女接觸社交環境也促發SP(社交恐懼)。有人認為恐懼癥與人格障礙有關,Maycr-Gross則把神經癥看成是人格的一種反應。楊氏⑶對483例神經癥中48例恐懼癥的MMPI模式特點分析結果提示:
恐懼癥多發生在回避性人格障礙者身上,這種人格障礙表現為缺乏自信,敏感。呂氏等對57例對人恐懼癥的病理心理治療效果分析,提示該類病人大多數具有孤僻、內向、自尊、羞怯性格特征。
精神因素:
精神因素在發病中常起著更為重要的作用。例如:某人遇到車禍就對乘車產生恐懼,可能是在焦慮的背景上恰巧出現了某一情境,或在某一情景中發生急性焦慮而對之發生恐懼并固定下來成為恐怖對象。
精神分析學說 -性心理沖突:認為本病起源于兒童性心理沖突,通過置換的防御機致,將某種無關重要的物體或情境,象征地取代了引起心理沖突的人,從而避免了性心理沖突和分離性慮Sigmend Freud認為,恐懼癥作為一種焦慮來自于自我對危險的反應,反應水平的差異由于最初的歸因所致。
恐懼癥又稱為焦慮性歇斯底里,是由于兒童早期的戀母情緒沖突所致。到了成人階段,由于性驅力繼續表現出強有力的戀母或戀父色彩,從而激起了一種被閹割的恐懼和焦慮。
條件反射學說:按照行為主義觀點,認為恐懼情緒的出現是由于形成了不良的條件反射或稱為學習的結果,即是由兒童時期早已消失習得了的恐懼經驗中學習得來的。某些物體或情境與令人恐懼的刺激多次聯合出現而形成條件反射,這些物體或情境成為了恐懼對象,由于病人對此采取回避的措施,而使這種恐懼焦慮得以強化。
溫馨提示:患者可以積極的自我暗示,每天晚上睡覺前和早上起床后,對自己說20遍"我接納自己,我相信自己!通過這種積極的自我心理暗示,逐步改變我們心里以前對自己的否定觀念,學會悅納自己,培養自己的信心。
【參考文獻:《走出恐懼》《自控術:如何管住自己的生活心理學(經典收藏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