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柱側凸僅代表某一些疾病的體征,其原因很多。如先天性脊椎骨發育不全、肌肉癱瘓、瘢痕組織攣縮、營養不良等。約80%側凸的病因不明,稱為原發性或特發性脊柱側凸。常見的脊柱側凸有以下幾種。
(1)原發性脊柱側凸:
原發性脊柱側凸可分為嬰兒型與青年型,前者在患者未滿1歲以前發生,發展往往為良性;在后一類,胸腰段脊柱側凸有明顯進行性。
一般認為原發性脊柱側凸與生長有關。發育終了后,肌肉不平衡停止,極少或不再產生曲度改變。一旦側凸發生,在骺板上應力的不平衡將增加。造成側凸的局部因素甚多,如骺板生長、椎骨血供、脊椎骨或其神經分布的變化以及新陳代謝或內分泌紊亂等。
患脊柱側凸的年輕人,其椎體傾斜的情況一般在上部較下部為多,這可能與椎體血供不正常有關。Kleinberg發現,在脊柱側凸患者,椎體凸側的血管孔較凹側為大,但很難斷定這種情況是在脊柱側凸以前或以后發生,他認為25%的“原發性脊柱側凸”有先天性因素。
早期,脊柱側凸完全由椎間隙左右寬窄不均引起,多能自行糾正。多數側凸發生于胸段脊柱的上部,凸向左側。
(2)先天性脊柱側凸:
先天性脊柱側凸起因于脊椎骨畸形,可表現為:①一側椎體部分未形成(楔形椎);②一側椎體完全未形成(半椎體);③不平衡的雙半椎體;④平均的雙半椎體;⑤對稱性脊椎骨未分節(先天性融合);⑥非對稱性脊椎骨未分節,可為未分節骨條,或僅累及后部結構,椎間隙仍保持,或椎間隙及后部結構均累及。還可為多發性脊椎骨未分節同時伴有半椎體。
先天性脊柱側凸常可合并其他畸形,如肋骨融合、高肩胛癥、六指、馬蹄足、腭裂及先天性心臟病等。
(3)麻痹性脊柱側凸:
嬰兒癱瘓引起的一側背伸肌或腹肌癱瘓,使兩則肌肉收縮不平衡,必將發生脊柱側凸?;颊吣挲g愈小,側凸畸形也愈嚴重。
麻痹性脊柱側凸的形成機制,被認為是骨盆傾斜,腹部肌肉、腰大肌、腰方肌、菱形肌、斜方肌、背闊骨、脊柱深淺肌群的不平衡。肌電圖顯示凹側肌肉活動在全部運動過程中較凸側為強。肋間肌及腹外側壁肌肉較弱時,亦可產生脊柱側凸。重力及其他軀干肌對腰椎側凸的發生也起一定作用。
麻痹性脊柱側凸一方面有脊柱畸形,伴發胸腔壁及其內容繼發性畸形,另一方面有脊柱不穩定,但兩者的發展不一定平行。
(4)肌病性脊柱側凸:
脊柱側凸由肌源性病變所引起,如肌營養不良,進行性肌萎縮等。因為兩側肌肉受累程度不一致,不能保持脊柱平衡而發病。
(5)脊柱神經纖維瘤病性脊柱側凸:
它是一種特殊類型的脊柱側凸,常發生于胸椎及頸椎,受累范圍可包括5~7個椎體。其特點是曲度大而范圍小,比較固定,活動度差;有時在皮膚上可見有色素斑;偶可見在椎間孔附近能找到神經纖維瘤者;患者可有陽性神經纖維瘤病的家庭史。
(6)其它類型:
以上文章就是有關這方面問題的介紹,相信讀者和患者朋友一定有所了解,對您肯定也能有所幫助。在此,專家建議患者和家屬,病發原因還是要去醫院進行科學規范的檢查之后才能確定,建議盡快到正規醫院就診,以便查明原因后能夠及時針對性的治療,以免延誤最佳治療時機,給您的工作和生活帶來更大的影響。當然如果您還有其他想要了解的問題,可以點擊我們的在線咨詢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