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患者在移植早期階段均有欣慰和再生感,隨著繼續治療及并發癥的發生又會變得沮喪萬分,不同性別、年齡、文化程度移植患者術后焦慮抑郁癥狀的嚴重程度不同,中年人出現率高,可能因為中年人承擔家庭和社會多種角色,心理壓力較重,極易發生心理沖突和應激的緣故。臨床工作中常發現學歷愈高焦慮程度愈重,女性比男性更易產生抑郁癥狀,可能是對手術成功的期望值過高所致。
焦慮抑郁是移植患者術后重要的心理反應,患者術后入比病房,如同進入一個陌生的環境,床前無家人陪護,手術傷口的疼痛,加之室內各種醫療設備的報警聲,醫護人員的各種檢查、治療和護理操作,干擾了患者的生活節奏,使患者神經系統調節失衡,進而出現一系列的精神癥狀。術后使用環抱家、FK506經系統并發癥,表現為震顫、煩躁、抑郁、喜怒無常等。
研究發現,移植手術后的整個心理反應過程可視為新臟器合并為身體一部分的一個過程,即一體化的過程,可分為三個階段:異體階段、部分一體化階段和完全一體化階段。
異體階段多見于術后初期,患者對移植器官有異物感,從主觀心理機能不協調,覺得新臟器是個異體難于被接受,有疏遠感或分離感。部分一體化階段的患者逐漸習慣其新臟器后,異體印象逐漸消退,減少了過分關懷及關注。完全一體化階段時,新臟器己被統一在身體的自我內部意象里,患者喜歡打聽供體情況,甚至在康復后仍想方設法詳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