宮頸上皮內瘤變是一組與宮頸癌相關的癌前病變。包括宮頸不典型增生和原位癌。不典型增生指上皮細胞大部分被不同程度的異型細胞所代替。原位癌指異型細胞占鱗狀上皮全層。
一、檢查
1、細胞學檢查
自1941年Papanicloaou和Traut創立用陰道脫落細胞學診斷方法以來,長期的臨床實踐證明此法具有簡便易行,經濟有效及多次重復的特點,已成為婦科常規檢查的重要內容及宮頸癌普查中首選的初篩工具,從臨床角度來看以下幾點值得重視:
(1)診斷的正確率:細胞學陽性確診率雖達95.4%,但不同作者報道的準確率差異很大(67%~92.6%),且有一定的假陰性和假陽性,檢出CIN的假陰性為10%~35%,甚至高達50%(Coppleson,1992)。
(2)統一診斷標準,應用新的報告方式(TBS):長期以來國內外大多采用傳統的巴氏五級分類法,隨著細胞病理學的進展,在開闊陰道細胞學診斷范圍中逐漸感到巴氏分級法已不能適應疾病的診斷和臨床要求,1988年WHO提出應用描述性報告和與CIN一致的報告系統,同年美國國立癌癥研究所提出Bethesda系統TBS報告方式,在臨床實踐中正逐步完善此報告系統。
2、涂抹醋酸肉眼觀察(VIA)
VIA是指宮頸表面涂抹3%~5%醋酸溶液后,無放大條件下肉眼直接觀察宮頸上皮對醋酸的反應程度,根據醋白上皮的厚薄,邊界輪廓和消失的快慢等作判斷,20世紀90年代后已用于發展中國家和經濟落后地區的宮頸癌篩查,Belinson等(2001)報告VIA在宮頸癌篩查中的靈敏度和特異度分別為70.9%和74.3%,此法簡便易行,經濟有效。
3、碘溶液試驗
又稱為Schiller試驗,是將碘溶液涂在宮頸上觀察其染色的部位,正常子宮頸鱗狀上皮含糖原,糖原與碘混合后產生深赤褐色或深棕色,不染色為陽性,宮頸炎,宮頸癌前病變及宮頸癌的鱗狀上皮缺乏糖原或不含糖原,涂碘后不染色,有助于定位異常上皮,識別危險的病變,以便確定該組織檢查取材的部位。
二、診斷
宮頸上皮內瘤變應與正常化生及亞臨床濕疣鑒別。
CIN經巴氏宮頸細胞學涂片染色可在顯微鏡下進行鑒別。在細胞學制片中觀察單個細胞的改變進行CIN診斷和分級。組織學診斷還可觀察到整個組織的其他特征,細胞學評價CIN基于細胞核和細胞質的改變,經常很難判斷。
所有不典型增生細胞核不同程度增大和形態多樣是公認的。另一個主要的特點是核深染,核染色體分布不均形成團塊狀,有絲分裂象和核仁較少見。表層或中層細胞出現異常核仁多為低度CIN,而附基底層和基底層核仁異常則為高度CIN。胞漿量和核大小的關系(核漿比例)是評價CIN級別的最重要依據之一。核漿比例增高,CIN級別越高。同一張細胞學涂片中經常出現各種變化的細胞,包括有診斷爭議的細胞,需有經驗的細胞學專家鑒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