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骨頭壞死一般起病隱匿,早期并無明顯癥狀,疼痛是最常見的臨床表現,這種疼痛可以是突然發生并很劇烈,很難讓人在第一時間引起注意。對于出現髖關節疼痛除了要詢問患者以往病史,疼痛發生時間、性質、程度、部位等都對股骨頭壞死的確診有很大的幫助。
診斷股骨頭壞死的誤區
1、早期癥狀不明顯
由于閉孔神經的分支同時支配髖關節及膝關節,髖關節病變激惹閉孔神經而引起膝關節反射性疼痛,故往往部分病例疼痛不在髖部,只表現為膝部疼痛,還有少數病例表現為腰骶部疼痛或臀、腿痛,疼痛一般開始很輕微,呈間隙性或持續性,逐漸加重,經休息、減少負重或應用止痛藥物得以緩解,這些病例沒有髖痛,若只注意疼痛部位的檢查,就容易產生誤診。
2、早期體征輕微
在髖內側內收肌結節處有壓痛,4字試驗及Thomas征(Thomas征【譯】:又稱髖關節屈曲攣縮試驗,若患肢隨之翹起而不能伸直平放于床面上,即為陽性體征。)陽性,隨病情發展漸出現髖外展后伸及旋轉受限、跛行及行走困難,若不進行仔細的體格檢查就會遺漏。
3、病史詢問不詳細
股骨頭壞死的病因及發病機制目前仍不十分清楚,且其病程長,發病年齡大者往往合并其他疾病,不少臨床醫師對該病缺乏認識,常常首先考慮其他常見疾病,只滿足于了解當時癥狀部位,不詳細詢問諸如飲酒史、激素服用史、高血脂癥、高尿酸血癥、放射病及血液病病史,對整個病程不做全面分析,致使典型病例也難以及時確診,早期癥狀和體征不典型者則更易誤診。
4、早期X 線片多無異常
雖然實驗證實股骨頭缺血6~8h 即可發生股骨頭壞死,但是X線片出現骨密度改變,要在2個月或更長時間才表現出來,而且X線攝片的清晰度及閱片者的經驗也影響問題的發現。
股骨頭壞死的自我診斷方法
1、疼痛對天氣變化敏感
特別是對寒冷潮濕,髖關節出現酸困、疼痛加重,這個一定要引起我們的重視。
2、依據疼痛部位
股骨頭壞死是髖關節疼痛向腹股溝區或臀后側、外側或膝內側放射。
3、依據行走姿態
走起路來患肢不敢用力負重,有時還會跛行,象踮腳樣走路。
4、依據活動受限程度
如果出現髖關節無力甚至活動受限,抬腿不靈敏,最明顯的就是盤腿或向外撇腿以及下蹲艱難。
5、依據疼痛的持續性
長期大量運用激素或經常酗酒者呈現髖關節持續性疼痛。
6、依據外傷部位疼痛
骨折、脫位或髖關節扭傷愈合后,突發髖部間歇性或持續性疼痛。行走活動后疼痛明顯加重,甚至表現為休息痛,疼痛感多為針刺樣或酸痛。
溫馨提示
股骨頭缺血性壞死以髖關節疼痛、跛行為主要臨床表現。疼痛多呈漸進性,早期可以沒有任何臨床表現,一些非專業醫生極易造成誤診,所以應去正規的專科醫院就診,拍CT、MRI診斷的準確性也會更高。
【參考文獻:《專家談股骨頭壞死》《股骨頭壞死的介入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