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骨頭壞死被人們形容為“不死的癌癥”,可見此病對患者的生活質量影響極大。近年來股骨頭壞死的發病率持續上升,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全世界患此病者約3000萬人,我國約有400萬人。同進還有很多人因激素、外傷等因素,走在股骨頭壞死的邊緣。股骨頭壞死治療難度大,因此及時發現準確診斷,抓住最佳治療時機可減小治療難度,節省治療時間。
一、輔助檢查
早期腹股溝韌帶下壓痛,髖內收、外展痛,"4"字試驗陽性;到晚期則各方活動皆受限,Thomas征陽性,重者肢體縮短,并出現半脫位征。
X線應照雙髖內旋150~200前后位,及屈髖外展各900蛙式(Lauenstein)位及側位片,可從兩個角度上觀察壞死區大小及位置。癥狀之初X線片無改變,6~8個月后開始出現骨質稀疏及密度不均,以后軟骨下區出現囊樣變及新月征,股骨頭負重區軟骨下骨質密度增高,其周圍可見點片狀低密度區;病變進一步加重,負重區軟骨下出現碎裂、塌陷,后期全部或部分區域出現不均勻的硬化、嚴重塌陷,股骨頭不規則扁平,關節間隙狹窄,呈半脫位,Shenton線不連續。
CT、MRI可較早地發現病變,并可在各種斷層上觀察壞死部位,但費用貴且無特異性,可供X線后的補充檢查。
二、股骨頭壞死的診斷
根據病史、臨床癥狀、體征和骨盆正位X線片、MRI、CT等,可早期準確診斷并防止股骨頭塌陷,是治療股骨頭壞死的關鍵。診斷依據為:
1. 可有股骨頸骨折、髖關節脫位或創傷、減壓病、長期用皮質激素或酒精中毒等病史。
2. 髖部或膝部疼痛,逐漸加劇,跛行。
3. 內收肌壓痛,髖關節活動受限,尤以外展和內旋為甚。可有大腿肌肉萎縮。
4. X線表現,早期股骨頭輪廓正常,但在側位相上,在股骨頭前側面持重區關節軟骨下的骨質中,可見一條1~2mm寬的密度減低的弧形透明帶,構成“新月征”。這一征象有重要價值。隨之出現持重區軟骨下骨質密度增高,其周圍可見點狀、片狀密度減低區及囊性改變。最后軟骨下骨質呈不同程度碎裂、扁平、塌陷,股骨頭變扁平、塌陷、半脫位狀。可見骨性關節炎改變。
5. 同位素骨掃描或ECT提示股骨頭區出現放射性缺損區。
溫馨提示
股骨頭壞死早期只是酸脹不舒服,到了中期就會屈曲受限。比如穿鞋的時候腿屈不了,發展下去就是不能自己穿鞋,逐漸出現髖關節屈曲畸形,到晚期就會形成骨性關節炎,影響走路,甚至需要進行手術治療。所以有股骨頭缺血性壞死的患者應盡量爭取早期發現早期診斷早期治療,不要發展到晚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