膽汁淤積性黃疸常見于自身免疫性肝炎(淤膽型)、原發性膽汁性肝硬化、原發性硬化性膽管炎、藥物性肝炎和病毒性淤膽型肝炎。其常見癥狀有以下幾種方式。
淤膽型肝炎的癥狀
1、癥狀表現輕而黃疸深
由于淤膽型肝炎的肝細胞壞死不重,而以淤膽為主,故癥狀相對較輕,黃疸可以很深。
2、尿色深黃而大便色淺
由于膽道系統有炎癥,造成梗阻,排泄至腸道的膽汁成分減少,故大便顏色淺,似陶土色,故稱陶土色大便,而淤滯的膽紅素逆流至血液,由尿排出,故尿色極深。
淤膽型肝炎體征表現是肝臟腫大,膽囊不充盈:由于淤膽使肝腫大,而膽汁排泄不暢使膽囊無膽汁充盈;肝腫大則包膜張力大,故肝區叩痛,膽鹽的刺激使皮膚瘙癢。
但整個病程長,黃疸至少持續在3周以上,甚至數月不退或消退緩慢。實驗室檢查膽紅素明顯升高,以直接膽紅素為主,堿性磷酸酶( ALP)、谷氡酰轉肽酶( GGT)、膽固醇均升高,ALT中度升高。屎液檢查尿膽紅素陽性而尿膽原陰性,此為梗阻性黃疸的特征,因為般黃疸型肝炎應該是尿膽紅素和尿膽原均陽性。B超檢查有肝臟增大,肝內外膽管不擴張,這點可與肝外梗阻性黃疸相區別。淤膽型肝炎黃疸雖較嚴重,但病情輕,食欲好,一般肝炎癥狀均較輕者。
中醫辨證
瘀熱發黃,包括血瘀、血熱兩種見癥。
1、血瘀見癥
小便自利是血癥黃疸的特點,《普濟方》中說“血癥之黃,小便自利耳”。沈金鰲說:“諸黃皆小便不利,唯血瘀發黃小便自利也”。小便自利與否,可作為濕熱發黃與血瘀發黃之鑒別要點。血瘀發黃尚有渴喜熱飲,多夢,蜘蛛痣(蟹爪紋),面色晦暗,舌質紫暗,瘀斑瘀點,舌下脈增粗延長,肝腫大。
2、血熱見癥
血分熱可有口咽干燥,喜熱飲,大便秘結;皮膚瘙癢,抓后有出血點,皮膚灼熱;出血傾向,瘀斑,系因脾胃有熱,熱傷于心,心主血,熱氣盛,故發黃而動血。
淤膽型肝炎的病理基礎
淤膽
肝細胞性和阻塞性黃疸肝組織中都月出現膽色素,毛細膽管擴張,出現膽栓;肝細胞和Kupffer細胞內出現膽色素顆粒。細胞內膽色素不易與脂褐素區別。
在急性肝炎、慢性肝炎、活動性肝硬化中均存在毛細膽管和膽小管擴張,暴發性乙型肝炎,匯管區周邊環繞淤膽的膽小管,新生膽小管。
超微病理顯示,在淤膽時有胞漿膜改變,微絨毛腫大、畸形、減少,橋粒也減少。淤膽型肝炎時有肝小葉中心區壞死,同時肝細胞內支架微管破壞,肝細胞生物代謝異常。有硬化結節時,膽小管可能有擠壓扭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