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中醫的方法對于疾病的治療效果還是非常的明顯的,現在很多人在治療疾病的時候都會用中醫的方法進行治療。黃褐斑是一種非常常見的疾病,這種疾病對女性的影響是非常大的,那么中醫有什么方法治療黃褐斑呢?下面小編就為大家詳細的介紹一下,中醫治療黃褐斑的方法有哪些。
中醫治療
中醫中藥治療方法很多,療效不一。對不同患者應辨證論治,對肝郁氣滯型可用疏肝理氣活血之法,方劑有消遙散、柴胡疏肝散加減。脾虛型以二陳湯、四君子湯加減。腎虛型以六味地黃丸加減。
黃褐斑的患者多為腎陰虛,可用杞菊地黃加黃柏、陳皮湯為主進行治療。活血化淤、疏肝理氣,用血府逐淤湯、桃仁四物湯。
耳針加體針
(一)取穴
主穴:腎、肝、脾、內分泌。
配穴:均為體穴,按色素沉著部位選加:前額區配上星、陽白;顴頰區配頰車、四白;鼻梁配印堂、迎香:上唇配地倉。
(二)治法
每次主穴均取。采用耳穴毫針刺及貼敷相結合。即一側耳穴針刺,方法為,以5分長之28號不銹鋼毫針,在敏感點刺入,不宜過深透過耳軟骨,有脹痛即可。另一側耳以王不留行子或磁珠貼敷。隔日1次,兩耳交替輪用。配穴用針刺法,以28~30號毫針(長1.0~1.5寸),均采用向色素沉著區方向斜刺,得氣后,予小幅度捻轉輕刺激。耳針和體針均留針30分鐘,其間行針2~3次。體針亦隔日1次,和耳針同步進行,15次為一療程,療程間隔7天。
黃褐斑耳穴刺血
(一)取穴
主穴:熱穴、癤腫穴、皮質下。
配穴:內分泌、脾、胃。
熱穴位置:與對耳輪上腳內側緣同一直線的對耳輪部。
癤腫穴位置:位于耳后上部。
(二)治法
采用耳穴刺血之法。以主穴為主,再根據全身癥狀用配穴。令患者端坐,常規作穴位消毒,用眼科15號小手術刀片或三棱針,刺破表皮0.1厘米,出血后以75%酒精棉球3個,擠干后連續拭凈血跡。再用消毒干棉球壓蓋刺孔,防止感染。每次只刺一穴,隔日刺血1次,穴位交替使用,15次為一療程,療程結束后進行復查,如不愈者則可繼續治療2~3個療程,療程間可休息7~10天。施術前應向病人說明治療方法,以取得患者合作。在用75%酒精棉球拭耳血時要輕輕活動外耳輪,避免用力擠捏,造成出血不暢。刺孔敷蓋的干棉球囑患者要保持24小時不脫落,此期間避免著水,遇有刺孔愈合欠佳者,避免重復在原處刺血,防止感染或延誤愈合。
耳穴壓丸
(一)取穴
主穴:面頰、子宮、內分泌、皮質下。
配穴:肺、腎、肝、脾、大腸、外鼻。
(二)治法
采用耳穴敷貼之法。先以耳穴探測儀找到穴區敏感點,每次主穴必貼,配穴根據癥情酌加。用王不留行子或磁珠(強度為380高斯)作為壓物,置于0.7×0.7平方厘米的小方膠布上,敷貼于敏感點。即予按壓2~3分鐘,使耳廓潮紅發熱。每日自行按壓3~4次。每次敷貼一側耳,隔日換貼1次,15次為一療程,兩耳輸換交替貼敷。一般需三個療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