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癌其實一直是屬于癌癥中的高發疾病,它對人們的危害也是極大的,早發現早診斷是治療中的重要環節,所以,在接受治療之前,了解肝癌的診斷方法是很重要的。一般來講,肝癌的診斷方式有:
1、超聲檢查
B超檢查經濟方便,可以顯示腫瘤的大小、形態與部位,診斷準確率約為90%。對肝臟病變的檢出率也是比較高的。這是早期肝癌的檢查方法之一,通常來講,肝癌從1cm長到3cm,最快約需4~6個月左右。所以若第一次做B超肝癌檢查沒看見肝癌的話,4~6個月后再照一次,肝癌應該還在3cm以下,治療的效果應該不錯。
2、CT
用CT檢查肝癌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手段,在全國來說做得比較多。不過當肝癌直徑小于2cm或密度近似正常肝實質CT難以顯示。肝癌呈彌漫性,CT不易發現;區別原發性或繼發性肝癌有困難。
3、PET-CT
PET-CT是早期肝癌的檢查方法之一,有乙肝等情況的患者可考慮檢查。PET-CT是將PET與CT融成的功能分子影像成像系統為一體,既可通過CT形態顯像進行病灶的精確解剖定位,又可由PET功能顯像反映肝臟占位組織的生化代謝信息,并且同時渾身掃描可以了解整體狀況和評估轉移情況,達到早期發現病灶的目的,同時可了解腫瘤治療前后的大小和代謝變化。
4、磁共振成像
核磁共振檢查是這幾年發展比較快的一種檢查方式,過去來說核磁共振沒有CT檢查那么理想,現在隨著核磁共振的技術不斷發展,掃描時間越來越快,分辨率也越來越高了,對于肝臟的一些小病灶也能作為一個比較準確的判斷,現在核磁共振對于肝癌的檢查也起到非常大的作用。
5、甲胎蛋白檢查
當B超和/或CT等成像檢查懷疑是早期肝癌時,一般會建議做個甲胎蛋白檢查輔助診斷。甲胎蛋白檢查也是其中最常見的一種檢查方式,看有沒有腫瘤標記物,甲胎蛋白對于檢查有一定的敏感性,但是我們臨床上也發現一部分病人的甲胎蛋白不一定高,肝癌患者的甲胎蛋白可以是高,但是甲胎蛋白不高的患者也不能完全排除肝癌的可能。
6、放射性核素掃描
對難以和血管瘤相鑒別的病人可運用血流掃描加以鑒別,因放射掃描的分辨力低,一般很少用來做肝腫瘤診斷的方法。
7、腹腔鏡
在難以確診的病人可考慮用腹腔鏡檢查,直接觀察肝臟、肝表面腫物及腹腔內的情況。
8、肝穿刺活組織檢查
對診斷基本明確的可以不做肝穿刺檢查,因為肝臟穿刺有一定的并發癥,最常見為出血,另外肝穿刺時穿刺針會穿過門靜脈或肝靜脈及膽道,此種情況就有可能會有癌細胞被帶到血管內,引起轉移。
9、血管造影
肝動脈造影可了解病變的血運情況以判斷手術的可能性及指征。可顯示1.5cm左右的腫瘤,是目前影像學診斷方法中,分辨力最高的一種,濟南肝病醫院專家表示,這對鑒別肝血管瘤有重要的意義,在明確診斷的同時,還可了解肝動脈有無變異現象,對肝切除手術有很重要的幫助,如果為中晚期肝癌,不能手術治療時,可給以栓塞和(或)化療。
溫馨提示:肝癌患者要學會自我診斷檢查,肝病的表現多數以消化道癥狀為主,一旦出現不明原因的惡心、嘔吐、腹脹、食欲不振、乏力、厭油膩等癥狀時,要意識到可能是肝臟出了問題,如果發現尿色明顯發黃,大便顏色淺白,一定要盡快到醫院就診。
【參考文獻:《肝病診斷新技術》《原發性肝癌診斷與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