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起假性近視的原因有兩個,先天性遺傳和后天的環境因素,而后天的環境因素是主要原因。然而,環境因素占要絕大部分。那么,哪些環境因素容易導致近視?下面,我們就一起來了解一下。
哪些環境因素容易導致假性近視?具體介紹如下
一、疾病
相當數量的患者曾患過麻疹、百日咳(百日咳【譯】:是由百日咳桿菌所致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其臨床特征為陣發性痙咳及陣咳終末出現的雞鳴樣吸氣性吼聲。病程長達2~3個月,幼嬰易發生窒息、死亡,多見于五歲以下的小兒,癥狀是陣發性連續咳嗽,咳后深吸氣時,有特殊的高音調吼聲。)等傳染病,這些病兒大多出現眼球膨大,而眼球處于膨大狀態時,眼球的屈光度下降,視力減弱。
二、噪音
有關專家的研究表明,當音響強度在90分貝以上時,眼底視網膜中視桿細胞區別光亮度的敏感性開始下降,識別弱光反應的時間延長,超過45分貝時,40%的人瞳孔散大,達到115分貝時,眼睛對光亮度的適應性下降20%,同時伴有色覺力削弱。
三、睡眠不足
10-13歲是近視眼形成的高峰期。此年齡段的孩子若睡眠不足,交感與副交感神經功能失去平衡,造成眼睫狀肌的調節功能紊亂,故保證每晚睡足9-11小時,有保護視力的作用。
四、葉黃素
有關專家研究證實,近視的發生與一種名為葉黃素的營養物質攝入過少有一定的關系。葉黃素屬于類胡蘿卜素,它在新鮮綠色蔬菜和柑桔類水果中含量較高。葉黃素對視網膜中的黃斑有重要保護作用,如缺乏葉黃素則容易引起黃斑退化與視力模糊。
溫馨提示
家長鼓勵孩子改變室內的游戲方式,多做室外活動;平時要注意用眼衛生,閱讀寫字連續40分鐘應休息;堅持每天做眼保健操、晶體操,進行自我穴位按摩。當孩子視力下降,家長應及時帶孩子到醫院檢查、治療,這是不能馬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