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血管瘤是肝臟最常見的良性腫瘤,尸檢發現率為4﹪~7﹪,多發于中年女性,男女發病比例約為1:3。近年來,由于影響診斷技術的顯著進步,肝血管瘤的發現率和診斷正確率有了顯著提高。
大體形態
肝血管瘤多為單發,也有多發者,大小不一,最小者須在顯微鏡下確診,大者可達數千克。常位于肝右葉,呈紫藍或紫紅色,質地柔軟,富有彈性,可壓縮,邊界清楚,但無包膜,表面光滑或不規則分葉狀,切面呈網狀。
臨床表現
肝血管瘤生長緩慢,病程常達數年之久,但也偶可見到增生較快者。瘤體小時可無任何癥狀,多在體檢或因其他疾病剖腹術時被發現。當肝血管瘤直徑>5cm時有少數患者會出現非特異性的腹部癥狀,主要表現為肝臟腫大壓迫胃腸等鄰近器官而引起的上腹部不適、腹脹、腹痛、食欲減退、惡心、噯氣等癥狀。
少數因腫瘤內血栓形成或出血可引起短暫的急性上腹部疼痛。臨床上肝血管瘤發生腹腔內出血的最常見原因是肝穿刺活檢。
較大的肝血管瘤也有因瘤內形成動靜脈瘺導致回心血量增加而引起右心衰者。
較大的肝海綿狀血管瘤可引起凝血因子減少而發生血小板減少性紫癜。
因腫瘤破裂或蒂扭轉而呈急腹癥表現者極少,嬰兒相對多見。嬰兒肝血管瘤還可出現腹部包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