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臨床表現
蛋花湯樣大便較具特征性。發熱較常見,病初嘔吐也多見。有一部分小兒,可先出現發熱和嘔吐,如未出現腹瀉癥狀而就診的話,較易誤診。而在嘔吐消失后不久出現蛋花湯樣腹瀉,此時才恍然大悟:秋季腹瀉。
對于有這樣發展過程的腹瀉病,不用懷疑,肯定是秋季腹瀉。
二.鑒別診斷
并不是秋季的腹瀉都是輪狀病毒感染。經常診治秋季腹瀉,不要被經驗和習慣蒙蔽了眼睛。秋季腹瀉仍是需要與其他一些有腹癥狀的疾病相鑒別的。
1.嬰糼兒急疹
多見于1歲以下的小兒,6個月以下的小兒更多見,皮疹出現前常有發熱,有些伴有腹瀉,但這種腹瀉經過治療易緩解,皮疹出現后,腹瀉癥狀和發熱一樣,也消失了。
2.胃腸型感冒
多見于挑食的小兒,這樣的小兒看上去就是有點消瘦,舌苔也常有地圖舌和花
剝苔,如果仔細問病史,家長會告訴你,以前發熱感冒都會嘔吐和腹瀉,胃腸型感冒,以嘔吐癥狀較常見,腹瀉較輕,常不被重視。
3.細菌性腸炎
尤其是侵襲性腸炎早期,在膿血便出現之前,可以僅有嘔吐或稀便,有些有輕度發熱,此時就診,極易誤診,常是治療后不久家長又來找你了:小孩又發熱了,拉膿血便了,有腹痛了。總的來說:鑒別診斷也有取巧的辦法:對于鑒別細菌性和病毒性腹瀉,年齡是個關鍵,一般1歲以下的小兒,以母乳和奶粉喂養為主,接觸污染食物的機會不大,所以以病毒性腹瀉多見。而年長兒童,進食種類復雜,較易食入細菌污染的食物,尤其是夏秋季,以細菌性腹瀉為主。
如果逢瀉必培,那是不現實的。但是逢瀉必查大便常規,無論是那個醫院都是可以做到的。不要小看了大便常規,它可以提供許多信息給你。請不要忽視。
四.眼見為實
家長帶小兒來看腹瀉病,你肯定會問:大便是什么樣的啊?家長肯定會說:稀的。當然你也會接著問:是不是蛋花湯樣的啊?家長一般會沉思一會再說:是的吧!。呵呵,不要輕易相信這樣沒自信的回答。親自去看看大便,順便再做個大便常規,相信自已的眼睛吧!不要懶。
五.治療
1.總則
秋季腹瀉是病毒性感染,有一個自限病程,現今所有的治療手段并沒有特效(當然除了復方苯乙哌啶這個異類),僅有不同程度的改善癥狀,縮短病程和減少并發癥的作用。所以治療秋季腹瀉總的原則是:順應疾病的自限過程,適當使用藥物治療,積極預防和治療水電解質紊亂。
2.一般治療
建議減少母乳喂養的次數。而改用淀粉類如米粉或米湯喂養。雖然教科書中都認為病毒性腹瀉,無需停用母乳,但臨床確實有“吃奶吃的多就拉的多”現象。
小兒腹瀉嚴防并發癥
腹瀉是小兒常見病癥,按病程的長短可分為:急性腹瀉,病程連續在2周以內者;慢性腹瀉,病程在2個月以上者;以及病程介于上兩者之間的遷延性腹瀉。
無論是急性腹瀉還是慢性腹瀉,如果治療處理不當均會引發多種并發癥,因此應當引起重視。小兒腹瀉常常會引起以下幾種并發癥:
1、脫水和電解質紊亂
腹瀉時機體不僅不能有效地從食物中吸收水份和電解質,而且還會以腸液的形式將它們進一步丟失。所以腹瀉時,如果不能及時有效地補充水份和電解質的話,就會出現不同程度的脫水和電解質紊亂。其中,電解質紊亂包括低鈉、低鉀、低鈣和低鎂,它們不僅不利于疾病的恢復,而且還會給孩子帶來不必要的痛苦,例如低鉀可引起頑固性的腹脹,低鈣可引起手足抽搦或驚厥。
2、病毒性心肌炎
它發生在腸道病毒感染所致的腹瀉之后,腹瀉使患兒的抵抗力進一步下降,病毒就可侵犯心臟而引起病毒性心肌炎。并發此病的患兒會有胸悶、胸痛、心悸、頭暈、乏力等癥狀。重癥患兒會因為嚴重的心律失常導致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甚至危及生命。
3、腸套疊
小兒常見的急腹癥之一,多見于4~10個月的嬰兒。隨著年齡的增長,發病率逐漸降低。絕大多數嬰兒腸套疊是原發性的,只有2%~8%的病例為繼發性。由于腸蠕動失去正常節律性,腸環肌發生持續性局部痙攣,腸近端劇烈蠕動,遂將痙攣的腸段推入遠端腸腔內。腹瀉和伴隨它的病毒感染是引起腸套疊的主要原因,應當引起警惕。
4、營養不良
多發生在遷延性腹瀉或慢性腹瀉之后。營養不良會使患兒的抵抗力進一步下降,易繼發各種感染,如鵝口瘡、支氣管肺炎、結核病、中耳炎、尿路感染等,而且腹瀉遷延不愈還會加重營養不良,造成惡性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