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檢查步態常呈患肢著地時向縮短。站立時常可見膝內翻畸形,坐位站起及上下樓時動作困難,可見股四頭肌萎縮,而膝關節粗大。偶爾可觸及滑膜腫脹及浮髕陽性。髕深面及膝關節周圍壓痛并可觸知摩擦音。關節活動輕度或中度受限,常呈過伸過屈不能,但纖維性或骨性強直者少見。嚴重病例可見明顯膝內翻或外翻畸形,側方活動檢查可見關節韌帶松弛體征。單足站立時可觀察到膝關節向外或向內側彎曲現象。
膝關節骨性關節炎診斷要點
在臨床上符合下列情況者,可診斷膝關節骨關節炎,符合1、2、3、4或1、2、3、5者,臨床表現可診斷為膝關節骨關節炎:
1.近一個月內經常反復膝關節疼痛。
2.活動時有摩擦音。
3.膝關節晨僵≤30min。
4.中老年者(≥40歲)。
5.膝關節骨端肥大伴有骨質增生。
實驗室檢查
1.血尿常規一般都在正常范圍。關節滑液檢查可見白細胞增多,偶爾見紅細胞。
2.檢查血沉、C反應蛋白、類風濕因子等,以與類風濕性關節炎相區別。檢查血尿酸水平與痛風鑒別。
影像學檢查
X體檢查:早期X線片常為陰性,偶爾側位片可見髕骨上下緣有小骨刺增生。以后可見關節間隙狹窄,軟骨下骨板致密,關節邊緣及髁間嵴骨刺增生,軟骨下骨有時可見小的囊性改變,多為圓形,囊壁骨致密。膝關節X線片角度測量:為了估計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的嚴重程度及制定手術計劃,均應進行膝部股脛角度測量。應用42cm(17吋)長X線膠片,攝片范圍應能包括股骨中段到脛骨中段。患者站立位攝患膝前后位相及側位相,站立位與臥位拍攝的患膝X線片股脛骨角可有較大差別。如膝內翻畸形,臥位時拍攝的X線片膝內側關節間隙仍可見,但站立位則與股骨脛骨骨面相接觸。關節間隙消失,內翻角則明顯加大。從X線片上測量股脛角時,應注意在站立時小腿可能發生的旋轉動作(可由脛腓骨的排列位置看出),以及膝部屈曲攣縮畸形均可使X線片上的股脛角度增大。
Ahlback(1968)按膝X線片的表現將膝關節骨性關節炎依其嚴重程度分為5級。
1.關節間隙狹窄(50%關節軟骨磨損)。
2.關節線消失。
3.輕度骨磨損。
4.中度骨磨損(磨損0.5~1cm)。
5.嚴重骨磨損及關節半脫位。根據上述分類及股脛角度測量,則可對治療方法進行估計及比較。
溫馨提示: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的病史重點是疼痛,腫脹、僵硬、畸形及功能表現。一般來說患者的病史是緩慢、持續的過程。突變、劇痛、發熱、關節腫脹明顯,應注意與類風濕、感染性炎癥、痛風等相鑒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