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靜脈血栓形成(DVT)是較常見的四肢血管疾病,近年來,本病的發病率在逐年增加。據報道,美國每年有25萬~50萬人患深靜脈血栓性疾病;英國患下肢深靜脈功能不全者占人口的0.5%,其中大部分是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后遺癥。國內深靜脈血栓形成也呈逐年增多。自19世紀Virchow首先提出靜脈血栓形成的三大因素(血液高凝、血流滯緩和管壁損傷)以來,經近百年的驗證,已被醫學界所公認。本病好發于下肢,血栓形成后,血栓遠端靜脈高壓,從而引起肢體腫脹、疼痛及淺靜脈擴張或曲張等臨床表現。嚴重者還可以影響動脈供血,并使靜脈瓣膜受損,遺留永久性的下肢深靜脈功能不全影響生存質量。
本病屬于中醫“股腫”、“脈痹”、“淤血”、“淤血流注”、“腫脹”等范疇。中醫對深靜脈血栓形成認識久遠。《千金備急要方》中說:“久勞、熱氣盛、為濕熱所折,氣結筋中”。“氣血淤滯則痛,脈道阻塞則腫,久淤而生熱。”《血證論》則認為“淤血流注,四肢疼痛腫脹,宜化去淤血,消利腫脹。”又說:“有淤血腫痛者,宜消淤血”,“淤血消散,則痛腫自除。”這說明中醫學對深靜脈血栓形成的臨床表現有詳細的了解。并提出了重要的治療方法。對后世對本病的臨床治療有重大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