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療肺癌就目前的醫院技術基礎還比較棘手,因此為了避免傷害,我們就應該把重點放在肺癌的早期診斷上,由于肺癌早期病灶很小,多小于僅1厘米,通常體檢采用的胸片檢查不太容易發現。體檢特別要做低劑量胸部CT,檢出率比胸片要高。消炎治療兩周以上仍未消退肺部腫塊,應考慮肺穿刺檢查或病理檢查。
十個肺癌的實驗室檢查項目
1、細胞學檢查
多數原發性肺癌病人在痰液中可找到脫落的癌細胞,并可判定癌細胞的組織學類型。因此痰細胞學檢查是肺癌普查和診斷的一種簡便有效的方法。中央型肺癌痰細胞學檢查的陽性率可達70~90%,周圍型肺癌痰檢的陽性率則僅約50%左右,因此痰細胞學檢查陰性者不能排除肺癌的可能性。
2、X線檢查
大家都不會陌生,它是診斷肺癌的必備首段之一。通過X線檢查可以了解肺癌的部位和大小。早期肺癌病例X線檢查雖尚未能顯現腫塊,但可能看到由于支氣管阻塞引起的局部肺氣腫、肺不張或病灶鄰近部位的浸潤性病變或肺部炎變。
3、磁共振成像(MRI)
為20世紀80年代發展起來的最新醫學影像診斷技術,是根據自身組織器官對磁場反應強弱而形成的圖像,是一種無害性檢查。可以矢狀、冠狀、橫斷面三維掃描。其不足之處是對橫膈附近可接近大腫瘤的小病灶發現不如CT,另外它也不能顯示有鈣化的腫瘤病變。
4、ECT檢查
它亦是臨床診斷肺癌的重要依據之一。ECT骨顯像比普通X線片提早3~6個月發現病灶,可以較早地發現骨轉移灶。如病變已達中期骨病灶部脫鈣達其含量的30%~50%以上,X線片與骨顯像都有陽性發現,如病灶部成骨反應靜止,代謝不活躍,則骨顯像為陰性X線片為陽性,二者互補,可以提高診斷率。
5、支氣管鏡檢查
可以為肺癌的進一步確診提供很大幫助。通過支氣管鏡可直接窺察支氣管內膜及管腔的病理變化情況。窺見癌腫或癌性浸潤者,可采取組織供病理切片檢查,或吸取支氣管分泌物作細胞學檢查,以明確診斷和判定組織學類型。
6、剖胸探查術
術中根據病變情況及病理組織檢查結果,給予相應治療。這樣可避免延誤病情致使肺癌病例失去早期治療的時機。
7、體層攝影
分為病灶體層攝影及支氣管體層攝影。病灶體層攝影用以顯示病灶的內部結構及邊緣輪廓情況。支氣管體層攝影有兩種,主要用于顯示支氣管壁浸潤增厚、管壁外腫塊等。支氣管體層攝影顯示支氣管腔內的病灶有時優乎CT;兩者結合,對于中央型肺癌的診斷具有重要的意義。
8、痰脫落細胞學檢查
簡便易行,但陽性檢出率不過50%~80%,且存在1%~2%的假陽性。此方法適合于在高危人群中進行普查,以及肺內孤立影或是原因不明咯血之確診。
9、經皮肺穿刺細胞學檢查
適應于外周型病變且由于種種原因不適于開胸病例,其他方法又未能確立組織學診斷。目前傾向與CT結合用細針,操作較安全,并發癥較少。陽性率在惡性腫瘤中為74%~96%,良性腫瘤則較低50%~74%。并發癥有氣胸20%~35%(其中約1/4需處理),小量咯血3%,發熱1。 3%,空氣栓塞0。5%,針道種植0。02%。胸外科因具備胸腔鏡檢、開胸探查等手段,應用較少。
10、同位素肺掃描
常用131碘、99锝、113鉬作肺灌注掃描,國內也已采用67鎵作同位素親瘤掃描。前者對中心型肺癌較好,后者對周圍型肺癌有較高的診斷價值。
溫馨提示
肺癌臨床表現是多樣性的,特別是有吸煙史的中老年人,應常規攝X線胸片,必要時進行肺部CT掃描,以便早期發現可能存在的癌病灶,盡量減少肺癌的漏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