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性腹瀉是夏季腸道常見病之一,并入口入,一旦誤食被污染的食物而引發感染性腹瀉,會給患者帶去多種不良反應。輕者可表現為發熱、嘔吐、腹脹、腹痛、頻瀉等,重者則會因為嚴重脫水以及體內電解質紊亂,而導致酸中毒,對機體造成嚴重損害,甚至危及生命。
不同感染性腹瀉的不同癥狀
1、金黃色葡萄球菌腸炎
很少為原發性,多繼發于應用大量廣譜抗生素后或繼發于慢性疾病基礎上,起病急,中毒癥狀重,表現為發熱,嘔吐,頻瀉,不同程度脫水,電解質紊亂,嚴重者發生休克,病初大便為黃綠色,3~4天后多轉變為腥臭,海水樣便,黏液多,大便鏡檢有大量膿細胞及革蘭陽性菌,大便培養有葡萄球菌生長,凝固酶陽性。
2、白色念珠菌腸炎
多發生于體弱,營養不良小兒,長期濫用廣譜抗生素或腎上腺皮質激素者,口腔內常伴有鵝口瘡,大便次數增多,色稀黃或發綠,泡沫較多,帶黏液有時可見豆腐渣樣細塊(菌落),大便在鏡下可見真菌孢子和假菌絲,作糞便真菌培養有助于鑒別。
3、空腸彎曲菌腸炎
全年均可發病,多見于夏季,可散發或暴發流行,以6個月~2歲嬰幼兒發病率最高,家畜,家禽是主要的感染源,經糞-口途徑,動物→ 人或人→人傳播,潛伏期2~11天,起病急,癥狀與細菌性痢疾相似,發熱,嘔吐,腹痛,腹瀉,大便呈黏液或膿血便,有惡臭味,產毒菌株感染可引起水樣便,大便鏡檢有大量白細胞及數量不等的紅細胞,可并發嚴重的小腸結腸炎,敗血癥,肺炎,腦膜炎,心內膜炎,心包炎等。
4、耶爾森菌小腸結腸炎:多發生于冬春季節,以嬰幼兒多見,潛伏期10天左右,無明 顯前驅癥狀,臨床癥狀與年齡有關,5歲以下患兒以腹瀉為主要癥狀,糞便為水樣,黏液樣,膿樣或帶血,大便鏡檢有大量白細胞,多伴腹痛,發熱,惡心和嘔吐,5歲以上及青少年,以下腹痛,血白細胞增高,血沉加快為主要表現,酷似急性闌尾炎,本病可并發腸系膜淋巴結炎,結節性紅斑,反應性關節炎,敗血癥,心肌炎,急性肝炎,肝膿腫,結膜炎,腦膜炎,尿道炎或急性腎炎等,病程1~3周。
5、假膜性腸炎:多見長期使用抗生素后,由于長期使用抗生素導致腸道菌群紊亂,使 難辨梭狀芽孢桿菌大量繁殖,產生壞死毒素所致,主要癥狀為腹瀉,大便呈黃稀水樣或黏液便,少數帶血,有假膜排出(腸管狀),伴有發熱,腹脹,腹痛,腹痛常先于腹瀉或與腹瀉同時出現,常伴顯著的低蛋白血癥,水,電解質紊亂,全身軟弱呈慢性消耗狀,輕型患兒一般于停藥后5~8天腹瀉停止,嚴重者發生脫水,休克至死亡,如果患兒腹瀉發生于停藥后,或腹瀉出現后持續用抗生素,則病程常遷延。
溫馨提示
感染性腹瀉危害大,根本治療還需針對病因。感染性腹瀉從某種意義上講也是自身的一種保護性反應,有助于病原體和毒素的排出。因此一旦患病,專業醫生的指導治療是非常重要的,不合理使用抗菌素不但無益,還有可能帶來各種不良反應。
參考文獻
《兒童腹瀉病診治掌中寶》《內科癥狀鑒別診斷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