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脈導管為位于左肺動脈基部與隆主動脈起始部之間的管道。胎兒時期,肺呈萎陷狀態,肺血管的阻力較高,由右心室排至肺動脈的血液絕大多數通過動脈導管進入降主動脈。出生后,肺膨脹并隨著呼吸而張縮,肺循環阻力隨之下降,右心室排出的血液乃進入兩側肺內進行氣體交換。當肺動肺壓力與主動脈壓力持平時,動脈導管即呈功能上的閉合。進而由于生理上的棄用、肺膨脹后導管所處位置角度的改變和某些尚未闡明的因素,導管逐漸產生組織學上的閉合,形成動脈韌帶。據統計,88%的嬰兒在出生后兩個月內導管即閉合,98%在8個月內已閉合。如果在1周歲時導管仍開放,以后自行閉合的機會較少,即形成導管未閉(癥)。
未閉動脈導管的直徑與長度一般自數毫米至2cm不等,有時粗如其鄰近的降主動脈,短至幾無長度可側,為主動脈與肺動脈壁之間直接溝通,所謂穿形動脈導管未閉。
動脈導管未閉產生主動脈向肺動脈,分流量的多寡取決于導管口徑的粗細及主動脈和肺動脈之間的壓力階差。出生后不久,肺動脈的阻力仍較大、壓力較高,因此左至右分流量較少,或僅在收縮期有分流。此后肺動脈阻力逐漸變小,壓力明顯低于主動脈,分流量亦隨之增加。由于肺動脈同時接受右心室排出的和經導管分流來的血液,從肺靜脈回至左心室的血量增加,加重左心室負荷,導致左心室擴大、肥厚以至功能衰竭。流經二尖瓣孔的血量過多時,會出現二尖瓣相對性狹窄。肺靜脈血排流受阻、壓力增高,可導致肺間質性水腫。由于流經升主動脈和主動脈弓的血量增多而使其管腔擴大;肺動脈血量增加亦呈同樣反映。長期的肺血流量增加,可引起肺小動脈反射性痙攣,后期可發生肺小動脈管壁增厚、硬化,管腔變細,肺循環阻力增加,使原先由于肺血流量增加引起的肺動脈壓力升高更形嚴重,進一步加重右心室負擔,出現左、右心室合并肥大,晚期時出現右心衰竭。隨著肺循環阻力的增加和肺動脈高壓的發展,左至右分流量逐漸減少,最終出現反向(右至左)分流,軀體下半部動脈血氧含量降低,趾端出現紫紺。長期的血流沖撞,可使導管壁變薄、變脆,以至發生動脈瘤或鈣化。并易招至感染,發生動脈內膜炎。近端肺動脈可因腔內壓力增高呈現動脈瘤樣擴大。
胸部X線檢查,示心影增大,早期為左心室增大,晚期時右心室亦增大,分流量較多者左心房亦擴大。升主動脈和主動脈弓陰影增寬。肺動脈段突出。肺動脈分支增粗,肺野充血。有時透視下可見肺門“舞蹈”征。
(1)后前位胸片示兩肺充血,心影擴大,尤以左心室增大為甚,主動脈結增寬,肺總動脈擴大膨出
(2)左前斜位胸片示左心室明顯增大,左心房、右心室也增大
對經過上述檢查尚不能確診者,可行右心導管檢查或逆行性主動脈造影檢查。前者可示肺動脈血氧含量高于右心室0.5容積%以上,同時可測定肺動脈壓力及阻力情況,如插管通過動脈導管進入降主動脈更可確診逆行性主動脈造影,可見對比劑經動脈導管進入肺動脈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