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血管瘤是一種較為常見的肝臟良性腫瘤,臨床上以海綿狀血管瘤最多見,占肝良性腫瘤的5-20%。多數病例臨床無癥狀或癥狀輕微,病程長、生長緩慢,預后良好。近年來,隨著人們健康體檢的意識提高及各種影像診斷技術的進步,無癥狀的小血管瘤發現率明顯升高。
小的血管瘤一般不需要處理,認為>4-5cm就應手術治療,或有以癥狀及并發癥的需要治療。主要治療方法有外科手術治療、介入治療、冷凍治療和放射治療。建議患者在治療時選擇正規的醫院,對癥治療。
1.外科手術治療:
手術指征:
(1)右肝>8cm、左肝及尾狀葉>6cm,有明確癥狀或外生性或生長速度>1-2cm/年的。
(2)血管瘤直徑大于10cm。
(3)有并發癥,如感染發熱、出血及有明顯的血液學異常。
(4)對于年齡大于60歲病人,因血管瘤可能不再生長或生長較慢,故指征應更為嚴格。
(5)鑒于肝血管瘤可能在妊娠期瘤體增大加快,分娩時可致破裂大出血,故對青年女性的巨大肝血管瘤應積極手術切除。
(6)對于從事劇烈運動者,如拳擊手、足球運動員等可考慮手術切除。
(7) 隨訪中發現瘤體生長速度較快,不能除外其它病變可能者。明確臨床癥狀、外生性、生長速度快及伴發血液學異常應是這類病人的手術指征。
手術并發癥:
(1)術后腹腔內出血
多數發生在24h以內,是術后常見且嚴重的并發癥,需要格外重視。
(2)術后膽漏
肝血管瘤剝除術后創面較大,術中未能發現和縫扎某支細小膽管是導致術后膽漏的主要原因。肝血管瘤術后膽漏需要保持引流通暢,一般能自行愈合,必要時需要經皮穿刺置管引流。
(3)術后肝功能不全或衰竭
2.介入治療
介入肝動脈栓塞治療肝血管瘤是借鑒于TAE治療肝癌的經驗,理論是基于肝血管瘤主要由肝動脈供血,栓塞動脈后瘤體內可形成血栓,血栓機化、纖維化使瘤體形成纖維瘤樣結構而達到縮小、硬化血管瘤的目的。
適應癥:
大于5cm的肝血管瘤,不論部位、范圍、數量均可,目前多用于不能手術切除的肝血管瘤的治療。
優點:
(1)適應癥寬、損傷小、恢復快、療效好。
(2)肝血管瘤介入治療可以防止腫瘤破裂出血的作用。
(3)無絕對的禁忌癥。
(4)萬一復發,可再次介入治療。
3.放射治療
放射治療所產生的射線可破壞迅速增殖和未成熟的血管瘤內血管使瘤體內部分血管纖維化,達到縮小腫塊,緩解癥狀的目的。尤其是目前發展的先進的三維適形放療,對肝臟的損傷減小,血管瘤放療嬰幼兒較敏感。成年人的效果較緩慢。
適應癥:
(1)腫瘤>4cm,并伴有明顯臨床癥狀,患者因某種原因不宜或不接受外科手術治療者。
(2)多發病灶或彌漫型肝血管瘤,伴有明顯癥狀。
(3)新生兒及兒童肝血管瘤,伴有貧血、心衰等明顯癥狀時,可按急診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