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有關普查資料表明,直腸惡變患者已趨向年輕化,年齡小于30歲的患者所占比例已經從10年前的8%上漲至15%,所以年輕人要警惕大便出血。隨著年齡的增長,人體中乙狀結腸與直腸的惡變性病 變(包括良性與惡性)明顯增多,所以中老年人便血更不能大意。
很多患者因便血就醫(yī),但是便血并非一個孤立的疾病,而是多種情況皆可引起便血,專科醫(yī)生在對待因便血就診的患者時有以下情況是需要引起注意的:
專家提出,大便出血四大主要診斷要點
1、忌不問年齡與性別成年人便血多:是內痔、肛裂、炎性腸病等,內痔出血男性多見,肛裂出血則多見于年輕婦女和便秘患者。兒童便血多為直腸息肉、腸套疊。家族性息肉病多于青春期發(fā)病,多為粘液血便。中老年便血則要排除結直腸癌及結腸憩室的可能。
2、忌不分便血性狀、出血方式、顏色和出血量:內痔出血呈點滴狀或噴射狀;肛裂則是血附于糞便表面或手紙染血,出血量少,如出血較多,血液在腸腔內貯留,排出時可呈黑色、暗紅色或有血塊。
3、忌不問便血的發(fā)生和發(fā)展過程:內痔、肛裂常在大便后出血;慢性非特異性結腸炎、結腸憩室、阿米巴痢疾、結腸息肉病等常呈反復、間歇性少量便血;中晚期結腸直腸癌可為持續(xù)性少量便血。
4、忌不考慮伴發(fā)癥狀:如痢疾、直腸炎癥、直腸癌等便血常伴有肛門下墜、里急后重;內痔、息肉便血則無肛門疼痛;肛裂則伴有肛門疼痛及便秘;肛門直腸損傷造成的便血在近期有注射或手術病史;慢性非特異性結腸炎常伴腹瀉、左下腹隱痛;出血性壞死性結腸炎、腸套疊伴有劇烈的腹痛;細菌性痢疾、流行性出血熱、鉤端螺旋體病、阿米巴腸病多起病急,伴有發(fā)熱、腹痛。
溫馨提示:一旦出現大便帶血情況,應該及早到醫(yī)院科學檢查,確診病因之后再治療。否則容易導致疾病的誤診、漏診,加重病情,給身體帶來嚴重危害。
【參考文獻:《便血與肛門疼痛鑒別及治療》、《針灸治療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