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血性疾病指正常止血功能發生障礙所引起的異常情況,由血管壁異常、血小板數量或功能異常、凝血機能障礙所引起的,表現為自發出血或輕微損傷后出血不止。
由于止血是一個復雜的概念,急診出血的患者更易造成診斷上的疏忽或延誤,因此正確的診斷和處理出血患者必需基于對凝血機制的理解。下面我們來學習一下有關出血性疾病的知識。
出血性疾病臨床診斷方法是
(一)血小板粘附功能
一般用玻璃珠柱法,計數粘附前后的血小板數,算出粘附率。
(二)血小板聚集功能
加入腎上腺素、ADP、膠原、凝血酶、瑞斯托霉素等不同誘聚劑,測定聚集的第一波及釋放反應引起的第二波聚集的速度及強度。
(三)凝血酶原消耗試驗
即血清凝血酶原時間,主要測定凝血第一步產物的活性,現已有活化凝血活酶
急性出血疾病時間,故此法已較少用。 出血傾向是許多不同疾病及不同出血原因的共同表現。為明確其原因,必須將臨床及實驗室資料綜合進行分析,既了解病人的過去史,并結合現在出血情況才能得出正確結論。而其中實驗室檢查更為重要。
考察出血性疾病的病史,如自幼即有出血,輕微損傷、外傷或小手術后流血不止。應考慮為遺傳性出血性疾病;成年后出血應考慮獲得性為多,需查找原發病。
皮膚、粘膜紫癜伴腹痛、關節痛且血小板正常者應考慮過敏性紫癜;皮膚粘膜紫癜、月經量多,血小板計數低則需考慮血小板減少性紫癜,以女性為多。
體格檢查應注意出血的性狀和部位。過敏性紫瘢好發于兩下肢及臀部,大小不等,對稱分布,且可伴有皮疹及蕁麻疹。血小板減少性紫瘢或血小板功能障礙性疾病常為針尖樣出血點,呈全身性散在性分布。
綜上所述是關于出血性疾病的診斷方法,希望可以幫助您了解出血性疾病。祝大家身體健康,工作順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