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垂體瘤的診斷主要根據患者的臨床表現、視力視野障礙及其他神經系統所見,以及內分泌學檢查和放射學檢查等,典型的垂體瘤診斷不難。但在早期的垂體瘤,癥狀不太明顯時,診斷并不容易,甚至不能發現。
一、診斷方法
垂體腺瘤的診斷主要依據不同類型腺瘤的臨床表現,視功能障礙及其他腦神經和腦損害,以及內分泌檢查和放射學檢查,典型的病例不難做出垂體腺瘤的分類診斷,但對早期的微腺瘤,臨床癥狀不明顯,神經癥狀輕微,內分泌學檢查不典型,又無影像學發現的病例則診斷不易,即使單有臨床表現或神經癥狀或內分泌學或影像學改變或四種均有改變的,亦不一定是垂體腺瘤,所以,既要全面了解病情作多方面的檢查,獲得資料,綜合分析,做出診斷和鑒別診斷,確定是否有腫瘤,是不是垂體腺瘤,還要對腫瘤部位,性質,大小,發展方向和累及垂體周圍重要結構的影響程度等進行仔細研究,以便選擇治療方案,制定治療措施,包括手術入路的選擇。
二、鑒別方法
1.顱咽管瘤
多見于兒童及青少年,腫瘤常發生于鞍上,可向第三腦室,鞍旁,鞍后等處發展,臨床表現為下丘腦,垂體功能損害癥狀如尿崩,發育遲緩等,視野改變多不規則, 常有顱壓增高,蝶鞍改變為鞍背縮短,鞍底平坦,70%可見鈣化斑,CT為鞍上囊性低密度區,囊壁呈蛋殼樣鈣化,實體腫瘤為高密度區,可有強化,MRI示鞍區囊性占位的信號,鞍內底部往往可見正常垂體,成人顱咽管瘤常見于鞍內,多為實質性,有時鑒別較難,需手術后才能確診。
2.腦膜瘤
常有頭痛,視力視野改變,但內分泌癥狀多不明顯,蝶鞍一般正常大小,但鞍結節附近可見骨質增生,CT為均勻高密度病灶,增強明顯,MRI掃描T1W呈等信號,T2W呈高信號,增強后有時可見腦膜“尾征”,鞍內亦可見正常垂體。
3.異位松果體瘤
多見于兒童及青春期者,尿崩常為首發癥狀,有的可出現性早熟,發育停滯及視路受損癥狀,蝶鞍多正常,CT為類圓形高密度灶,其內見有鈣化點,有明顯均勻增強;MRI掃描示垂體柄處實體性腫塊。
4.視神經和下丘腦膠質瘤
前者多發生于兒童,為患側失明及突眼,平片可見患側視神經孔擴大,蝶鞍正常,后者有下丘腦受損癥狀和視野變化,MRI掃描可確定腫瘤范圍。
5.脊索瘤
常位于顱底斜坡,可向鞍區侵犯,出現頭痛,多發性腦神經麻痹及視力視野改變,內分泌癥狀不明顯,X線平片及CT均可顯示斜坡區骨質破損和鈣化,腫瘤密度不均勻。
6.皮樣及上皮樣囊腫
可有視力減退及視野改變,但雙顳偏盲少見,其他腦神經損害癥狀輕微,垂體功能常無影響,X線偶見顱底骨質吸收,CT為低密度或混合密度病灶。
7.動脈瘤
可有視力視野及蝶鞍改變,但病史中常有蛛網膜下腔出血史,癥狀多突然發生,有頭痛,動眼神經麻痹等,腦血管造影可明確診斷。
8.視交叉蛛網膜炎或囊腫
起病緩慢,視野變化不典型,蝶鞍無典型改變,無垂體功能減退癥狀,CT及MRI掃描可予鑒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