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將冠心病歸屬為胸痹、心悸范疇。祖國醫學認為,“年過四十而氣陰自半”,中年以上之人,由于機體本身生理的變化以及生活、工作所累,使之在一定程度上元氣受損。所以對于該病的辨證總屬本虛標實,本虛常見有氣虛、陰虛、陽虛、血虛,標實見于寒凝、痰阻、血瘀。常見證型如下——
氣虛 表現為胸悶、心悸,神疲乏力、氣短、動則汗出,頭暈目眩,遇勞則甚,舌質淡胖邊有齒印,脈虛無力。
治擬補氣養血,選用人參養營湯:人參、黃芪、白術、茯苓、麥冬、甘草、地黃、當歸、白芍、遠志、五味子。或選用炙甘草湯:炙甘草、玄參、桂枝、生姜、麥冬、酸棗仁、阿膠、生地、麻仁等。
陰虛 表現為胸痛隱隱、心悸,夜寐不寧,口干舌燥,五心煩熱,舌質紅少苔,脈細數。
治擬養陰,選用生脈飲:生地、玄參、麥冬。若患者口干、五心煩熱癥狀突出,選用天王補心丹,治擬滋陰清火,養心安神,藥用人參、玄參、丹參、茯苓、五味子、遠志、桔梗、當歸、天冬、麥冬、柏子仁、酸棗仁、生地、辰砂等。
陽虛 表現為胸悶痛、心悸,畏寒、怕冷、四肢不溫,唇甲暗紫,舌質淡胖水滑,脈沉細。
治擬溫陽,選用右歸飲,藥用熟地、山茱萸、枸杞子、杜仲、山藥、甘草、附子、肉桂。若兼有水腫時,治擬溫陽利水,方用真武湯:茯苓、附子、白術、白芍、生姜等。
血虛 表現為胸痛,心悸,失眠,頭暈眼花,面色無華,爪甲淡白,舌質淡,脈細無力。
治擬養血補血,選用四物湯:當歸、白芍、生地、川芎。或選用八珍湯:當歸、白芍、生地、川芎、人參、白術、茯苓、甘草等。
寒凝 表現為胸痛掣背,遇寒痛甚,心悸,面色蒼白,四肢厥冷,舌質暗,苔白,脈沉細。
治擬辛溫通陽,開痹散寒。選用栝樓薤白白酒湯:栝樓、薤白、白酒。若疼痛無休止,可加用芳香溫通止痛藥,如蘇合香丸。
痰濁 表現為胸悶如窒,肢體沉重,泛泛欲吐,形體肥胖,苔濁膩,脈滑。
治擬通陽泄濁,豁痰開結,選用栝樓薤白半夏湯:栝樓、薤白、半夏。
血瘀 表現為胸痛如針刺,心悸不寧,入夜更甚,舌質紫暗,脈沉澀。
治擬活血化瘀,通絡止痛,選用血府逐瘀湯:當歸、川芎、生地、赤芍、桃仁、紅花、柴胡、枳殼等。若血瘀疼痛較輕者,可選用丹參飲:丹參、檀香、砂仁等。
食療及外治法
除了藥物治療,平時食療可用三七酒、當歸酒、紅花酒、人參丹參山楂酒,取適量藥物置白酒中浸15~30天即可食用,每日早晚10~15毫升。此外,可用丹參紅棗粥等進行調養,取上述藥物適量煎湯取汁飲用或煮粥食用。
還有貼敷法和佩藥法,簡單易行,可供參考。
貼敷法:可根據辨證處方制成膏藥,如:紅花、三七、地龍、白芷、乳香、沒藥、沉香各10克,冰片4克,丹參30克,麝香0.5克,牙皂6克,當歸15克。研粉末制成藥膏,或藥餅兩塊,外敷于虛里(心前區)、檀中(前正中線平第四肋間隙)、心腧(第五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內關(腕橫紋上2 寸,掌長肌腱與橈側腕屈腱之間)、阿是穴(壓痛點)。往往較口服藥物療效持久,并可預防發作,尤其對夜間發作者。一般1~2天換藥一次,10天為一療程。
佩藥法:也可用上述藥物研粉裝入布袋,制成背心或佩袋,穿(戴)在胸前防治冠心病。1個月為一療程。
以上是給大家介紹的一些健康信息,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要是還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就請咨詢我們的在線專家,我們的專家會為您做詳細的介紹,最后祝愿大家身體健康,工作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