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發病原因,腹股溝疝大致分為先天性和后天性兩種。前者是由于發育過程中睪丸位置的變化造成的。胎兒時期睪丸位于腹腔內,隨著生長發育逐漸下降到陰囊內,而這個下降過程中的運輸管道—腹膜的鞘突應該在嬰兒時期關閉,若未能關閉則形成疝。因右側的睪丸下降較左側晚,因此這種疝好發右側。而女性幾乎沒有這種疝的可能。這種疝有隨著生長發育自行消失的可能,而且若能在兒童時期就接受手術,一般都不會復發,因為患兒的腹壁本身并無問題。
后天性腹股溝疝是臨床上更常見的類型,它的發病原因主要是兩點:腹壁薄弱和腹腔壓力增高。腹股溝疝幾乎是人類特有的疾病,根本原因在于人作為一種直立動物,腹股溝區存在先天的結構缺陷。因為在該區域,沒有肌肉覆蓋,而僅有一層腹橫筋膜對抗腹腔的壓力,而人在直立情況下內臟下墜,該區域的壓力是最高的,這個先天結構的不足,導致人類可能患疝氣。
有些人在該區域肌肉發育不良,或者肌肉位置不良,或者腹橫筋膜發育不良,就容易出現疝氣。老年人腹部肌肉萎縮,強度下降,因此易患腹股溝疝。腹腔壓力增高是導致疝的直接原因。很多足球明星都有疝氣,如C羅、卡卡、本澤馬、魯尼、舍普琴科、德羅巴等等,身體都很健碩,腹壁強度理應并無問題,但是他們都遭受腹股溝疝的折磨,原因在于這些運動員經常劇烈運動,用力過度常使腹腔壓力突增,導致腹橫筋膜撕裂,從而出現疝氣,因此運動員是疝氣的高發人群。
除了運動以外,日常生活中很多情況都會導致腹腔壓力增高,如較重的體力工作、起身搬起重物、長時間站立勞動或長時間行走等,這種工作性質的人群也是疝氣的好發人群,不少患者是在進行體力工作時突然發現腹股溝區出現了腫塊。疝氣的發病還與很多其他疾病密切相關,如便秘、前列腺肥大導致的用力排便排尿、慢性咳嗽、哮喘、肥胖、腹水等,這些疾病容易導致腹腔壓力增高,有上述情況的人,也是疝氣的高發人群。這些患者如果原發病得不到及時的控制,腹腔高壓的狀態就不能去除,疝非但不會好轉,還會發展的更快,而且發生嵌頓等危險的機會也會大大增加。
看來疝氣的病因大部分是因為人體內有長期存在的薄弱區。通常腹壁的薄弱區域是與生俱來的,會隨著年齡的增長,遭受創傷或手術切口變得更薄,從而一步步導致患病。這需要這樣的人群通過適當的方式鍛煉身體,讓自己薄弱區變得強大起來,從而增強患上疝氣的抵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