疔瘡由于發生的部位不同,而名稱亦不同,如生于眉心的稱眉心疔,生于兩眉棱的稱眉棱疔,生于頰車的稱頰疔,生于鼻部的稱鼻疔,生于眼胞的稱眼胞疔,生于顴部的稱顴疔,生于人中穴處的稱人中疔,生于人中兩旁的稱虎須疔,生于口角的稱鎖口疔,生于屬部的稱唇疔,生于頦部的稱承漿疔。病名雖異,但其病因病機、辨證基本相同,本病相當于西醫學的顏面部的癤、癰。
一、疔瘡的檢查方法
1. 尿常規檢測
內容包括尿的顏色、透明度、酸堿度、紅細胞、白細胞、上皮細胞、管型、蛋白質、比重及尿糖定性。
2. 血常規檢測
是最一般,最基本的血液檢驗。
3. 皮膚真菌鏡檢
是通過直接鏡檢的方法,找到菌絲和孢子,以供初步診斷。而培養的方法,則根據菌落的特征和鏡下形態,結構以確定菌種。
4. 皮膚涂片顯微鏡檢查
是檢查血、尿、腦脊液、胸膜液、心包液及腹膜液中,是否有細菌的存在的一種檢查方法。
5.輔助檢查
白細胞計數及中性粒細胞增高。必要時應作血細菌培養和藥物敏感試驗。
二、疔瘡的鑒別診斷
1.癤
雖也好發于顏面部,但根腳淺表,范圍不超過3—6cm,一般無全身癥狀。
2.有頭疽
初起有粟粒樣的膿頭,但逐漸范圍擴大形成多個膿頭,破潰如蜂窩狀,范圍往往超過9~12cm;多發于項背部肌肉豐厚之處;發展較慢,病程較長。
疔瘡多發于額前、顴、頰、鼻、口唇等部位。依據病程變化可分為三期:
1.初期
在顏面部的皮膚上面有一粟粒樣的膿頭,或癢或麻,以后逐漸紅腫熱痛,腫勢在3~6cm以上,頂突根深堅硬,猶如釘丁之狀。輕者可無全身不適,重者可伴有惡寒、發熱等全身癥狀。
2.成膿期
起病后約5-7天,腫勢逐漸增大,疼痛加劇,后腫勢局限。頂高根軟。全身伴有發熱、口渴、便干、溲赤等火毒熾盛的癥狀。
3.潰后期
膿頭潰破,膿栓隨膿外出,腫消痛止,身熱漸退,瘡口即可愈合。
以上是順證演變的一般規律。但生在危險三角區(鼻、上唇周圍)的疔瘡,如若處理不當,或受擠壓碰撞,或過早切開等,可引起瘡頂千陷無膿,瘡口周圍皮膚暗紅,腫勢擴散,甚至頭面耳項俱腫,全身伴有壯熱煩躁,惡心嘔吐。神昏譫語。脅痛氣急,舌質紅絳,苔黃糙,脈洪數等癥狀,此乃走黃之象。毒邪亦可通過經絡內傳臟腑,引起臟腑膿腫,或旁竄而并發流注或附骨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