瘊子即扁平疣,組織病理檢查為表皮基層肥厚、乳頭瘤樣增生和角化過度,間有角化不全。表皮突延長,在疣周圍向內彎曲,呈放射狀向中心延伸。在棘層上部和顆粒層內有大的空泡化細胞,呈圓形,核深染,嗜堿性,核周圍有一透明帶圍繞。這些細胞有的僅含少量透明角質顆粒。相反,在空泡化細胞之間的非空泡化顆粒細胞內常含有大量簇集的透明角質顆粒。增厚的角質層內間有角化不全,其角化不全的細胞的特點為細胞核較其他角化不全的細胞核為大,深染,嗜堿性,呈圓形而不是長條形。組織學和電子顯微鏡對比研究證實,在棘層上部的空泡化細胞和角質層的角化不全細胞的深染嗜堿性的圓形核中,含有大量的病毒顆粒。真皮乳頭層內可有炎性細胞浸潤,但無特異性。
一、瘊子診斷檢查
根據臨床特點,好發部位及病理檢查,診斷不難。
二、瘊子鑒別診斷
1、疣狀痣:始自幼年,常排列成線狀,與神經走行一致,表面光滑或粗糙,呈刺狀隆起,色淡褐或灰黃,無自覺癥。
2、疣狀結核:為不規則的疣狀斑塊,四周有暗紅色浸潤,組織病理有特異性結核性肉芽腫。
3、獲得性脂纖維角化瘤:發生于指(趾)關節附近,表面光滑可有短蒂。
面對臉上層出不窮的青春痘,除了嘆息之外,只能盡力去鏟除它,結果弄得臉上滿目瘡痍,原來這次不是青春痘而是具有傳染性的扁平疣入侵。臉上的扁平疣,不能用太激烈的治療法,以免留下色素沉淀或色素脫失,成為美麗的遺憾。
扁平疣是因為感染到人類乳突狀病毒所造成的,一般為針頭到米粒般的大小,外形略呈圓形、橢圓形或不規則狀,稍為突起而形成平頂狀的顆粒,顏色為淺褐色、粉紅色或正常膚色。由于傳染力強,常常密集成群或分散多處產生,尤其在搔抓之后,會沿著抓痕呈條狀分布,常好發于臉部,特別是額頭以及四肢,一般并沒有自覺癥狀。
預防扁平疣的感染,最重要是避免使用公共的衛生用品,如毛巾、手帕等,如發現自己長了扁平疣,不可以搔抓以免擴大傳染范圍。
溫馨提示:雖然多數扁平疣經過幾個月或幾年之后有慢慢消失的可能,但是因為疣本身具有傳染性,還是要加以治療,尤其許多患者不了解臉上長的是扁平疣或青春痘,常常將扁平疣當成青春痘來擠它,造成扁平疣的擴散,最好請皮膚科專科醫師作進一步的診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