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核病是由結核桿菌引起的一種慢性傳染病。全身各器官均可發生,但以肺結核最為多見。其病變特征是結核結節形成并伴有不同程度的干酪樣壞死。
結核病的病原菌是結核桿菌,對人致病的主要類型為人型和牛型。結核桿菌含有脂質、蛋白和多糖類三種成分:①脂質:特別是脂質中的糖脂更為重要。糖脂的衍生物之一稱索狀因子(cord factor),能使結核桿菌在培養基上生長時呈蜿蜒索狀排列。這種形式生長的結核桿菌在動物體內具有毒力。另一種糖脂為蠟質D(wax D),將其與結核菌體蛋白一起注入動物體內,能引起強烈的變態反應,造成機體的損傷。此外,磷脂還能使炎癥灶中的巨噬細胞轉變為類上皮細胞,從而形成結核結節。脂質除可能與毒力有關外,還可保護菌體不易被巨噬細胞消化。②蛋白:具有抗原性,與蠟質D結合后能使機體發生變態反應,引起組織壞死和全身中毒癥狀,并在形成結核結節中發揮一定的作用。③多糖類:可引起局部中性粒細胞浸潤,并可作為半抗原參與免疫反應。
結核病主要經呼吸道傳染。肺結核(主要是空洞型肺結核)病人在談話、咳嗽和噴嚏時,從呼吸道排出大量帶菌微滴(每個微滴可含10~20個細菌)。吸進這些帶菌的微滴即可造成感染。少數病人可因食入帶菌的食物經消化道感染。細菌經皮膚傷口感染者極少見。
結核病的發生和發展取決于很多因素,其中最重要的是感染的菌量及其毒力的大小和機體的反應性(免疫反應或變態反應)。后者在結核病的發病學上起著特別重要的作用。
目前一般認為,結核病的免疫反應以細胞免疫為主,即T細胞起主要作用。它在受到結核菌的抗原刺激后可轉化為致敏的淋巴細胞。當再次與結核桿菌相遇時,致敏的淋巴細胞可很快分裂、增殖,并釋放出各種淋巴因子,如巨噬細胞趨化因子、集聚因子、移動抑制因子和激活因子等。這些因子可使巨噬細胞移向結核桿菌,并聚集于該處不再移動,這樣就能把結核桿菌限制在局部不致擴散。同時還激活了巨噬細胞,使巨噬細胞體積增大,偽足形成活躍,溶酶體含量增加,細胞內pH下降等。這些改變有助于使吞入的細菌更易被水解、消化和殺滅。此外,激活后的T細胞還可釋放其他淋巴因子,加強這一免疫反應,如結核桿菌的生長抑制因子能通過巨噬細胞特異性地抑制細胞內結核桿菌的繁殖而獲得免疫。結核結節的形成就是上述各種反應的具體形態學表現醫學教,育網|搜集整理。
結核病時發生的變態反應屬于IV型(遲發性)變態反應。結核菌素試驗就是這種反應的表現,本質上亦為細胞免疫反應。
結核病免疫反應和變態反應常同時發生并相伴出現,但兩者關系如何及其對結核病的發生、發展有何影響等問題,長期來尚未解決。在結核病的診斷方面,基因診斷作為結核菌的非培養診斷技術是近年來結核病快速診斷的一項重大突破。它乃借分析結核菌的遺傳物質核酸而特異,敏感、快速地檢測和鑒定結核桿菌。目前用于結核菌檢測和鑒定的基因診斷方法有基因探針技術、染色體指紋技術和PCR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