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秘之本,是腸道細菌。腸道細菌與便秘的關系,是近幾十年來,隨著腸道微生態學的發展才認識到的。由于時代的局限性、科學的局限性,古代醫圣、神醫、名醫不可能留下針對細菌的藥方。腸道之內,生長著400種、100萬億個、1公斤重的細菌,細菌屬于微生物,所以它們在腸道內的生存狀態叫腸道微生態。腸道里的細菌有好有壞,好細菌以雙歧桿菌為代表,壞細菌以大腸桿菌為代表,兩大陣營互相競爭,而常以雙歧桿菌占優勢,因此,大多數人在大多數情況下腸道是健康的。雙歧桿菌好處多多,不必細說,僅就排便而言,好處有三:雙歧桿菌密密麻麻地定植在腸道內壁上,生生不息地生長繁殖,腸道內壁表面細胞因此更具活力,腸道蠕動因此而添動力;雙歧桿菌的生長繁殖需要充足的水分,若腸道內的水分不足,便吸收腸壁外的水分進來,進入腸內的水分在滋養雙歧桿菌的同時也滋潤干結的糞便,以利糞便排出;雙歧桿菌喜歡酸性環境,沒有酸性環境就營造酸性環境,因而在生長繁殖過程中分泌大量有機酸,這些有機酸比水分更加滋潤干結的糞便。那么,只要腸道內雙歧桿菌數量足夠,占據優勢,就不可能發生便秘,反之,就有可能。其他原因導致便秘以后,便秘也會影響雙歧桿菌的生長繁殖,原因是,糞便久滯,會產生堿性毒素,形成堿性環境,這將抑制雙歧桿菌生長繁殖,而利于大腸桿菌生長繁殖,大腸桿菌占了優勢,進一步抑制雙歧桿菌,這就會出現惡性循環。
治便秘,古代名醫名方今猶在。張仲景《傷寒雜病論》載有“蜜煎導方”:蜂蜜煎稠,冷卻成膏,捻成尖頭細條,徐徐捻進肛門,蜜條受熱融化,便可通。華佗有潤腸丸傳世,如今藥店有售。孫思邈《千金要方》載有“神仙一把抓”,通便迅速。李時珍《本草綱目》載有二方:一方為楝實、茴香、穿山甲、牽牛,治他外甥的便秘;一方為皂角、牽牛,治一位皇親國戚的便秘。此四人,或醫圣,或神醫,其方靈驗,毋庸置疑。還有更多的古代名醫名方傳世,廣為應用,皆靈驗。古人講養生,養生忌便秘,故而有古人養生格言:“欲得長生,腸中常清;欲得不死,腸中無滯。”現在便秘者常用的通便藥、下瀉藥多為古方或由古方改造而來。但是,古往今來的通便藥、下瀉藥,都是治標不治本,如果標本兼治,現在哪會有這么多便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