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發病原因
1.飲食性因素
長期進食高脂肪、高蛋白、低纖維性飲食者結直腸息肉的發生率明顯增高,多進食新鮮水果蔬菜以及維生素C者息肉的發生率減少。
2.膽汁代謝紊亂
胃十二指腸潰瘍行胃空腸吻合以及膽囊切除術后患者,膽汁的流向和排出時間發生改變,大腸內膽汁酸的含量增加。實驗顯示膽汁酸以及膽汁酸的代謝產物脫氧膽酸和石膽酸均有誘發結直腸黏膜產生腺瘤性息肉或癌變的作用。
3.遺傳因素
在結直腸癌患者中,約有10%的患者具有家族患癌病史。同樣,家族成員中有人患有腺瘤性息肉時,其他成員發生結直腸息肉的可能性明顯升高,尤其是家族性息肉病具有明顯的家族遺傳性。另外,曾經患過其他部位癌腫,如消化道癌、乳腺癌、子宮癌以及膀胱癌的患者結直腸息肉的發生率也明顯升高。
4.腸道炎性疾病
結腸黏膜的慢性炎癥病變是導致炎癥性息肉發生的主要原因,最多見于慢性潰瘍性結腸炎、克羅恩病以及阿米巴痢疾、腸道血吸蟲和腸結核等,也見于結腸手術后吻合口部位。
5.基因異常
家族性息肉的發生可能與第5對染色體長臂內一種被稱為APC(adenomatous polyposis coli)的等位抑癌基因的功能喪失和缺如有關。正常情況下,該等位基因需要同時發揮作用以抑制腫瘤的生長,當該基因出現缺如或發生突變時,對腫瘤的抑制作用消失,從而發生結直腸腺瘤性息肉病和癌變。
(二)發病機制
息肉在結直腸的部位分布常因來源不同而有所不同,臨床一般以下段結腸與直腸為多見,結直腸達55.4%~76.7%,而尸檢僅8.9%。
息肉由正常的黏膜腺體組成,與管狀腺瘤相似,其間包括黏膜肌層呈樹枝狀伸入腺管之間,故可見到中軸間質,有平滑肌纖維為其病理特征。
潰瘍性結腸炎及結直腸癌發生存在著正相關性,病理形態上可見到增生上皮與癌有移行,結合實驗研究,該炎癥病變對結直腸癌發生存在促進作用。
血吸蟲性息肉為蟲卵所致,腺體被破壞的同時可伴有上皮增生或萎縮,后者又稱蟲卵性結節。切面呈灰黃色小結,如伴鈣化則呈硬結。血吸蟲性息肉需與管狀腺瘤伴蟲卵沉著區別,不論蟲卵多少,決定于背景是否為腺瘤,有腺瘤組織者為后者。血吸蟲性息肉與結直腸癌的發生關系密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