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扁平苔蘚嚴重危害患者的生命健康。從中醫學角度分析,本病常責之于脾、肝兩經,根據發病特征可分為肝郁化火型、肝腎陰虛型、肝郁脾虛型,診斷不及時導致錯過治療時機,可加重病情。為了能夠準備判斷口腔扁平苔蘚的病情,下面我們就從中醫方面看看該病應該如何診斷。
口腔扁平苔蘚是一種皮膚粘膜聯發疾病。因為發生在皮膚上的損害為有臘光樣光澤的丘疹,叢集為三角形或多邊形,乍一看,很像地上長出的“苔蘚”,所以叫“扁平苔蘚”(扁平苔蘚【譯】:一種不明原因引起的累及皮膚、毛囊、甲、黏膜的慢性炎癥性疾病,多發于中年人。)。但是口腔粘膜的表現并不像皮膚那樣如“苔蘚”,但因為是同屬一病,故稱為口腔扁平苔蘚。
中醫認為口腔扁平苔蘚與 “口破”、“口糜”相象,也有認為與“口蕈”、“口蘚”類似。其發病與內傷七情,外感風熱燥邪有關。例如思慮過度,損傷脾胃,脾失健運,水溫內停,蘊而化熱,熱則生燥,燥勝則干,可導致粘膜粗糙,白色條紋,滲出糜爛,外感風熱,入里化火,上蒸于口,亦可加重病情。因脾為后天之本,主一身肌肉,開竅于口,肝主疏泄,怒則傷肝,肝陽上亢,耗傷陰血,更增內燥,故本病常責之于脾、肝兩經。
1、肝郁化火型
主證為口腔頰、齦或舌唇可見白色角化斑紋,周圍有廣泛、顯著充血、紅斑、疼痛不適,進食時疼痛敏感。全身伴有性急息怒,頭疼頭暈,口苦咽干,胸脅脹滿,月經不調,尿黃便干,舌紅有瘀點,苔黃,脈弦數。治宜疏肝清熱、活血化瘀。
2、肝腎陰虛型
主證為口腔兩頰或舌、牙齦可見深淺不同的白色角化斑紋,略高于粘膜面,不能檫拭掉,其斑紋可呈索條狀、網狀、樹枝狀或丘疹狀,局部有粗澀感,麻辣感,也可無明自覺癥狀,偶然發現。全身可伴頭暈耳鳴,失眠多夢,腰膝酸軟,手足心熱,脈系細數,舌紅少苔。治宜滋補肝腎、育陰清熱、養血潤燥。
3、肝郁脾虛型
主證為口腔頰,齦和舌唇可見白色角化斑紋,其周圍粘膜有充血、紅斑、水腫,間有形狀不規則的表淺糜爛面,并有黃色滲出物覆蓋,局部疼痛明顯,遇厚味或不慎觸之,疼痛加劇。
全身伴有口苦咽干或口淡無味,頭暈目眩,胸悶脅疼,脘腹脹滿,納差,便溏或便干,舌質偏紅,舌苔黃薄膩,脈弦數。治宜疏肝健脾,利濕清熱。
溫馨提示
從中醫學角度分析,口腔扁平苔蘚的發病與外邪、飲食、七情所傷有很大的關系。不良情緒可誘發并加重本病。因此,保持情志豁達,學會舒緩精神壓力,飯食有節,起居有常,使人體腑臟功能協調,氣血調和,才會有益于口腔扁平苔蘚患者恢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