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社會的發展,丙肝的發病率也在逐漸上升。丙肝對患者的健康及生命危害非大,因此,應了解日常中丙肝的傳播途徑,增強預防丙肝發生的意識。
丙型肝炎呈世界性流行,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全球丙型肝炎的感染率約為3%,估計約1.7億人感染了丙型肝炎,每年新發丙型肝炎病例約為3.5萬例。在我國一般人群丙肝抗體(抗-HCV)陽性率為3.2%。丙型肝炎是由于感染丙型肝炎病毒而導致肝臟慢性炎癥壞死及纖維化的一種傳染疾病,部分患者可發展為肝硬化甚至肝細胞癌。
丙肝病毒可以通過血液、性接觸和母嬰等途徑傳播。其中,血液傳播是丙肝最主要的傳播途徑,特別是共用針具靜脈注射毒品。輸入被丙肝病毒污染的血液或血制品,使用被丙肝病毒污染、且未經嚴格消毒的針具以及醫療和美容器械等可導致經血傳播。日常中丙肝的傳播途徑也包括共用剃須刀和牙刷、紋身和穿耳孔等行為。與丙肝病毒感染者進行無保護的性行為可以引起傳播。有多性伴性行為的人,感染丙肝的風險更大。感染丙肝病毒的孕婦約有5%-10%的可能在懷孕、分娩時將丙肝病毒傳染給新生兒。
抽脂、割雙眼皮、穿耳洞、修腳、文身等創傷性或皮膚黏膜損傷性美容項目等也是日常中丙肝的傳播途徑。這是由于在操作中都可能接觸到血液,一旦器具未經嚴格消毒,傳染風險會成倍放大。同時不要共用剃須刀、牙具等。
部分HCV感染者的傳播途徑不明。接吻、擁抱、噴嚏、咳嗽、食物、飲水、共用餐具和水杯,無皮膚破損極其他血液暴露的一般接觸不傳播HCV。
由于目前大部分的單位體檢,丙肝檢測都沒有納入其中,因此建議普通人群應該2至3年檢測一次。處理原則是能夠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