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起發燒的原因有很多,在成人,最常見原因是感染,結締組織疾病和腫瘤的極早期(特別是白血病和淋巴瘤),通過先進的非損傷性的和微生物學技術,發現大多數原因不明發熱病例均由全身性感染引起(如Still病,類肉瘤病,顳動脈炎)。對于兒童大體而言可分為以下三大類:
1.外在因素:體溫受外在環境影響,如天熱時衣服穿太多、水喝太少、房間空氣不流通。
2.內在因素:生病、感冒、氣管炎、喉嚨發炎或其他疾病。
3.其他因素:如預防注射,包括麻疹、霍亂、白喉、百口咳、破傷風等反應。
在不明原因發熱,熱型一般無診斷價值,但也有例外。隔天發熱或每3天一次發熱提示瘧疾,但確診還需從血涂片中找到瘧原蟲。在周期性中性粒細胞缺乏癥,每21天外周中性白細胞數下降到很低水平,常引起感染和發熱。對周期性發熱病人,應懷疑霍奇金病。
全面重復的體檢,特別是皮膚、眼、甲床、淋巴結、心、腹等很重要。
實驗室檢查包括血及其他可采集到的體液的細菌、真菌、病毒和分枝桿菌的分離培養,全部血球計數和抗體滴定(如傷寒,布氏菌病和某些病毒病)。對某些疾病(如感染性心內膜炎)的診斷,可能需要多次采血,如一天2~3次,進行分離培養;對原蟲病(如瘧疾)的確診需進行血液的直接檢查,抗體滴度的升高可診斷很多傳染病,但血清標本采集的間隔應有規律。近年建立的新的,更特異的免疫學和分子生物學技術,(如PCR)也有助于診斷。
非損傷性措施(特別是超聲圖,CT和MRI)減少了損傷性處理的必要。超聲圖可顯示心臟的贅生物及胰,肝,腎,膀胱的異常;CT可顯示腹腔腫瘤,腹膜后,胸骨后和腸系膜淋巴結異常,也可檢查出脾,肝,腎,腎上腺,胰,心,中膈和盆腔的缺陷;放射性核素掃描,特別是用111銦標記粒細胞,可以幫助定位感染和觀察感染過程。在檢測大多不明原因發熱,包括神經系統,MRI更優于CT。
損傷性診斷措施也是需要的,如肝,骨髓或其他相關部位:皮膚、胸膜、淋巴結、腸、肌肉活檢。活檢標本應進行組織病理學檢查和細菌、真菌、病毒和分枝桿菌分離培養。在90%病例,不明原因發熱診斷方法各不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