癤是人體皮膚單個毛囊或皮脂腺因細菌感染(一般是金黃色葡萄球菌)引起的急性化膿性感染。在人體的頭、面、頸、腋和臀等部位尤易發生。癤在初患時紅腫熱痛,成熟后其中央出現黃白色小膿頭,待自行破潰,膿栓排空即愈。但若處理不當,如胡亂擠壓會使細菌隨血液進入顱腦(海綿竇或腦膜),出現嚴重的并發癥,則病情就十分危險。
另外,營養不良、抵抗力較弱的小兒會有病情纏綿多發,此起彼伏,以致進入癤病期的情況,給治療帶來一定的困難。癤子,中醫認為是熱毒侵入皮膚而發病,屬于瘡瘍熱證,所以又稱“熱癤”。細小如釘而反應較重的癤子,則稱為“疔瘡”。癤子以頭、面、頸、背、臀等處最為多見;疔瘡主要見于顏面及手指、足趾。癤子雖小,但也不可忽視對它的預防和治療。
1、季預防癤子,要做到勤洗衣服、床單、被單以及涼席、枕席,并晾曬消毒,出汗后用毛巾及時擦洗干凈,如排汗太多可用溫水淋浴沖洗,以保持皮膚光亮整潔,不給病菌繁殖留下半點溫床,不給病菌侵入毛囊留下任何可乘之機。
2、保護好毛發多、易摩擦部位的皮膚免遭破損,如洗頭時用指腹而不是指甲搓洗頭皮,否則容易劃破頭皮;搓澡時,用力要適度均勻,以防角質層受損,降低皮膚的抵抗力;蚊蟲叮咬及皮膚病等引起的瘙癢,應盡可能避免搔抓,并采取止癢或治療措施。
3、庭居室要注意選擇早晚涼爽時,進行通風換氣,以保持空氣清新;中午高濕高溫時,可適當利用空調、電風扇等為房間降溫除濕,老年人可自行搖扇取涼,小孩可由大人代為搖扇降溫祛濕,以免小兒出汗太多而生痱子,進而誘發癤子。
4、整飲食結構,以清淡易消化為主、輔以高蛋白富營養的食物,忌食辛辣刺激性、肥甘厚膩之品;多喝涼白開水和淡茶水,少喝或不喝冰鎮飲品;多吃西瓜、西紅柿、冬瓜等消暑祛濕的果蔬;常喝綠豆湯、酸梅湯等解渴又解熱的湯品。
5、初起的癤子,應盡快熱敷,促其消散吸收,其周圍涂搽酒精,防止擴散;已形成的癤子,用魚石脂膏外敷;有膿尖時,點涂石碳酸,促其自行脫落;膿腫形成,可切開排膿。許多人在生癤后,會不由自主地擠壓癤子,其實這是非常不可取的,尤其是面部的癤子,既不能擠壓,也不可切開,以免感染擴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