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傷筋動骨一百天”,表明患者需要恢復的時間比較長,骨折在我們的生活中比較常見,有些人是因為外力作用導致骨折,也有一些患者是病理性骨折,不管是哪種骨折,都會給患者帶來很大的困擾,在積極配合醫生治療的同時,還需要做好飲食護理工作,這樣有利于患者的恢復。下面我們介紹一下骨折的中醫治療方法與飲食護理。
中醫治療骨折的方法
1、激光穴位照射
主穴
頸椎骨折:大椎;
胸椎骨折:神道、至陽;
腰椎骨折:腎俞;
骶椎骨折:長強。
配穴
阿是穴。以主穴為主,按癥情而選,酌加阿是穴。以低功率氦一氖激光儀,每穴照射10分鐘,每次共照射20~30分鐘,每日1次,10次為一療程,療程間歇1天。
2、刺血
主穴
阿是穴。阿是穴位置:局部腫脹處。以消毒三棱針直刺血腫處達骨膜下為度;骨折日久者,刺血后加拔火罐,待瘀血流出后再行手法整復,局部用夾板固定。
3、體針(之一)
主穴
肘內翻:少海、小海、天井;
肘外翻:肘、曲池、尺澤。據癥取主穴,以28號針直刺或斜刺深達骨骺或骺板,得氣后留針20~30分鐘。效欠佳者,可連接電針儀,用連續波,疏波,3~5次/秒,強度以患者可忍受為度。可配合推拿,內翻者于針刺前在內髁前以指點、按、揉、擠、掐 2~3分鐘,并一手托住患肘,另一手握住前臂,在肘關節伸直旋后位,按內翻相反方向椎按外展2~3次;外翻則按揉外髁,使時關節內收2~3次。每日治療1次,60次為一療程。
4、體針(之二)
主穴:曲池、合谷、手三里。配穴:足三里。骨折10天內,僅取主穴,均單側,骨折10天后加取配穴,雙側。針刺時均不解開固定夾板,在上述穴位皮膚處常規消毒后進針,主穴用提插捻轉瀉法,配穴用提插捻轉補法。留針30分鐘。骨折10天內每日1次,骨折10天后,隔日針1次。另外,骨折10天內可配合敷貼活血藥膏(由地鱉蟲、虎杖、黃柏等7味中藥組成),10天為一療程,4療程為一階段。
5、針灸
主穴:阿是穴
股骨骨折:環跳、髀關、陰市、血海;
小腿骨折:足三里、陽陵泉、懸鐘、太沖。
配穴:飲食不佳加中脘,體虛加涌泉。均取患側,阿是穴僅以艾灸,采用中藥接骨艾條(在純艾中加入麝香、乳香、沒藥、川芎、羌活等混合粉末制成),每次灸20分鐘,早期用瀉法,中后期用補法。余穴均針刺,采用指切押刺進針法,于夾板縫隙進針,得氣后,早期用瀉法,中后期用補法。刺激數分鐘,通以電針,取二個超越骨折斷端的主穴為正負極,早期刺激宜輕,中后期刺激宜重。每日1次,10次為一療程,間隔1天,繼續治療。
中醫辯證治療骨折四種藥物療法
祖國傳統中醫中藥,調理氣血,增強人體抵抗力,對促進骨傷的修復愈合有著獨特的療效。主要有四種治法:
1、和營通絡法
有些骨折刀口看上去已經閉合,但局部紅腫疼痛難消或骨折遲遲不愈合、生長不佳,是由于創傷導致局部氣血阻滯。根據中醫“不通則痛,通則不痛”的辯證理論,可以用理氣活血、和營通絡的方法以改善血液循環,消除腫脹疼痛,促進創傷愈合。臨床常用血府逐瘀湯、仙方活命飲等內服或者外敷,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2、清熱解毒法
有時傷口遲遲不能愈合是由于病菌侵入,尤其是頑固的綠膿桿菌、陰溝桿菌,或是絕大部分抗生素耐藥的耐甲氧西林金黃色葡萄球菌、腸球菌、屎球菌等少見病菌。此時常見創口紅腫不愈,有膿液流出且經久不停。這時選用內服或外用清熱解毒的中藥也能有效地幫助控制感染,促進炎癥的消退和吸收。臨床上常用的有五味消毒飲、黃連解毒湯等。
3、運脾益氣法
中醫認為“脾者,運化之官”、“氣者,人之根本”。人的生長發育和各種功能活動都與“脾”和“氣”密切相關,不論什么疾病都應重視脾胃的運化和元氣的調攝、培補。骨折手術對人體而言,是繼骨折損傷后的又一個極大的創傷,且手術對氣血的流通有很大的阻礙,所以骨折手術病人術后出現較多脾運不暢、氣滯濕阻的癥狀,臨床上表現為面黃不華、納少神疲、少氣懶言、口淡無味等癥狀。此時,中醫辨證運用健脾化濕、補脾益氣的中藥,如藿樸夏苓湯、參苓白術散、歸脾湯可起到調理脾胃、增進食欲、增強體質的作用,加快切口與骨折的愈合。即使沒有明顯的癥狀,適當服用一些這類中藥或者在食物中加入一些健脾益氣的飲片如黃芪、當歸、枸杞、米仁等也不無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