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統性紅斑狼瘡的病因
1、遺傳、感染。系統性紅斑狼瘡的遺傳性是存在的,但是遺傳的幾率卻是比較小。SLE往往有同一家族中發病較高,文獻報告中有連續三代患盤狀紅斑狼瘡的患者。HLA分型研究證明,SLE患者HLA-B8的33%(正常對照為10%)、HLA-BW16占40%(正常對照為10%),這些都提示SLE的發病與遺傳因素存在著一定聯系。有人認為SLE的發病與某些病毒,持續而緩慢的感染有關。從紅斑狼瘡患者腎小球內皮細胞漿,血管內皮細胞,皮膚損害中者可以發現類似包涵體的物質。亦有報告和結核菌、鏈球菌感染有關。
2、物理因素、藥物。物理因素主要是指一些外界因素,對人們的身體會造成不同的刺激。紫外線能誘發皮損或使原有皮損加重,約1/3SLE患者對日光過敏,約5%盤狀紅斑狼瘡暴曬日光后可演變成系統型、寒冷、強烈電光照射、其他射線等均可誘發或加重紅斑狼瘡。本病發病與藥物有關可以分類兩種情況:一類是誘發SLE癥狀的藥物,如青霉素、磺胺類、保太松和金制劑等。一類是促使SLE發生或誘發狼瘡樣綜合征的藥物,如肼苯達嗪、異煙肼、普魯卡因酰氨等。有人曾報告本病與藥物有關者的占3-12%,因此治療紅斑狼瘡在使用藥物上應特別注意。
以上就是關于系統性紅斑狼瘡的介紹,希望對大家有一定的幫助。
發病機制同樣尚未明了,在SLE中主要是Ⅲ型變態反應,CLE中主要是Ⅳ型變態反應。但無論SLE還是CLE,其他類型的變態反應也都有參與。下面將簡單介紹。
1.CLE LE特異性皮膚損害的發病機制還不清楚。皮膚表現與全身損害之間的關系相當復雜,例如在活動性SLE和穩定性SLE的LE性皮損中沒有根本差異,亦即無法在臨床、組織病理及直接免疫熒光檢查中觀察CLE皮損是否伴有全身疾病和判斷SLE是否活動。
(1)免疫細胞:LE特異性皮膚損害是一種苔蘚樣反應,與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有相同的機制,是T細胞介導的自身免疫應答所致的損傷。當T細胞功能低下或喪失時就不會有LE的皮損,這可從全身性CCLE患者受到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后病情得以緩解的現象中得到證實。在LE表皮損害中出現的細胞免疫異常的現象還有朗格漢斯細胞減少;角質形成細胞表達Ⅱ類組織相容性抗原和與T細胞反應的黏附分子如ICAM-1;表達于抗原遞呈細胞上的“B7-3”共同刺激配體在SCLE的角質形成細胞上也高表達。
LE皮損在真皮內炎性浸潤的特征為血管和附屬器周圍的單個核細胞浸潤,這些細胞以輔助-誘導T細胞(CD4 )占優勢,尤其是在發病早期,而B細胞相當少見,在DLE和SCLE損害中無明顯差別。但HLA-DR抗原表達要比正常皮膚低。
(2)自身抗體:基底膜在LE特異性皮損中增厚(經典DLE比SCLE更明顯)。在真-表皮交界處可見不同類型的免疫球蛋白(Ig)與補體的沉積。在大部分情況下,沉積局限于致密層的組織內,與Ⅶ型膠原有關。SLE狼瘡帶的洗脫研究證明了它們包含抗核和抗基底膜帶活性。這些Ig在CLE中的沉積似乎是皮膚炎癥的結果而不是原因,因為在紫外線誘導的CLE損害中它們出現于細胞炎癥之后。然而,它們可能促進了疾病過程,如誘導表皮基底層細胞的增生。
又如新生兒紅斑狼瘡綜合征(NLE)患兒的母親有抗La(SS-B)和(或)抗-Ro(SS-A)抗體;個別抗-U1RNP抗體陽性的產婦所娩嬰兒也有狼瘡皮損。通過多種免疫技術證明在表皮細胞內有Ro抗原和La抗原及其抗體的存在。NLE的皮損一般在出生后6個月內消失,與嬰兒血清內來自母體的抗Ro、抗La和抗UIRNP抗體的消失時間吻合。在成人SCLE和NLE皮損內的炎性浸潤中T細胞占優勢,可能是從母體來的抗體經過胎盤進入胎兒,以嬰兒皮膚的T細胞為效應細胞,導致炎癥,出現SCLE的特征性皮損。
(3)紫外線:對CLE患者的正常皮膚反復予以大劑量紫外線照射會誘導出LE損害,尤其是在SCLE中。如Wolska等在24例SCLE中的15例(63%)通過簡單暴露于紫外線(UV)誘導出 SCLE損害;Lehmann等在22例SCLE中的14例(64%)通過長波紫外線(UVA)和(或)中波紫外線(UVB)照射誘導出SCLE損害,其中UV占6例,UVA占2例,UVA加UVB 6例;Nived等提出即使在UVA-1的區域內也能誘導出LE的皮損。紫外線誘導的皮膚損害最早出現的病理變化是單核細胞聚集于血管周圍,爾后是免疫球蛋白在血管周圍沉積,吸引補體引起炎性表現。UV誘導LE特異損害的機制可能是:①UV可能直接損害角質形成細胞,正常“隱蔽”抗原暴露,或誘導“新抗原”表達。例如,UVB能誘導Ro(SS-A)和UIRNP抗原從角質形成細胞內移至細胞表面。②UV可能在有遺傳傾向的個體誘導免疫介質的過度釋放,如白介素-1、α-腫瘤壞死因子、前列腺素-E、蛋白酶、氧自由基和組胺等。
(4)遺傳傾向:在大多數研究中觀察到至少50%的SCLE病人是HLA-DR3表型,HLA-DR3表型與環形SCLE有強相關;HLA-DR2亦和SCLE有關。合并有干燥綜合征(SS)的SCLE往往有HLA-B8、DR3、DRw6、DQ2和DRw52表型。有以上這些表型的患者產生很高水平的抗Ro抗體,最高的抗Ro抗體滴度是在那些被證明是HLA-DRw1/DRw2雜合子的人中發現?;蛉毕?如C2,C3,C4,C5的純合子缺失)和C1酯酶抑制物也與SCLE和DLE有關,大部分C2或C4補體缺陷純合子有抗RO抗體,C2和C4的位點都在第6號染色體上和HLA位點內。有研究顯示C4缺陷可有染色體缺失,包括21-羥化酶基因缺陷,導致免疫復合物的清除障礙。
(5)藥物和激素:一些藥物與CLE尤其是SCLE皮損的惡化和發展有關。藥物誘導的SCLE與抗RO抗體有關。如Reed等報道了5例氫氯噻嗪誘發的SCLE,具有銀屑病樣和環形皮損,5人中都有抗Ro抗體和HLA-DR2和(或)HLA-DR3陽性,SCLE皮損在停用氫氯噻嗪后迅速緩解。但在16位長期予氫氯噻嗪而無SCLE的人中無一例有抗Ro抗體。經常服用避孕藥的婦女也可出現CLE。
2.SLE
(1)遺傳因素:SLE的發病有家族聚集傾向,同卵雙生兒中發病率可達70%,第一級親屬中的發病率可達5%~12%,顯示了遺傳易感性是SLE發病的一個重要因素。經典的遺傳學研究,如MHC(人類主要組織相容性復體)、補體缺陷與SLE發病存在密切相關性,也支持這一觀點。已知與SLE密切相關的主要是MHC-Ⅱ、Ⅲ類基因,尤其是MHC-Ⅱ類D區基因。與SLE聯系密切的HLA(人類白細胞相關抗原)位點有:HLA-B8、DR2、DR3、DQA1、DQB1;補體為C2、C4(特別是C4A)和CR1缺乏。在D區DR和DQ基因位點之間有特別強的“連鎖不平衡現象”。MHC-Ⅲ類分子的C4AQO等位基因位點與SLE有較肯定的聯系,主要表現在C2、C4等多種補體成分缺乏。此外,T細胞受體(TCR)基因和某些Gm標記也與SLE有密切聯系,如TCRB鏈基因多態性、免疫球蛋白重鏈(Gm)、輕鏈(Km)的同種異型和Gm基因中一個片段的缺失。在SLE的MHC分子、抗原性多肽、TCR三分子復合物的相互作用中,機體不能夠區分“自己”與“非己”多肽成分,導致自身免疫反應發生。
MHCⅡ類基因位點與SLE中某些類型自身抗體的產生密切相關,如與抗DNA抗體相伴的基因風險因子有DR2、DR3、DR7和DQB1;與抗Sm抗體相伴的有DR4、DR7、DQw6;抗RNP抗體伴有DQw5和DQw8;抗磷脂抗體伴有DR4、DR7、DR53和DQw7。存在于患者血清中的以上某一自身抗體在臨床上常有相應的特殊表現,因此可以說以上基因在“塑造”自身抗體譜的同時也“塑造”了疾病的臨床亞型。
近年來人類基因組計劃使尋找SLE這一多基因病疾病易感位點成為可能。盡管SLE的定位研究受到遺傳異質性、臨床表現異質性、外顯率低和民族背景多樣性的影響,但自從1997年根據狼瘡鼠模型連鎖研究定位的小鼠易感位點以及人鼠同源性確定的人類1號染色體一段區域進行人類SLE連鎖分析以來,截止到2000年12月底止,定位人類SLE易感位點的文獻報道已有6篇。雖然各個獨立研究所發現的Lod分數最高的易感位點幾乎各不相同,但以Lod分數≥2為感興趣的陽性下限多數研究都在1號染色體上發現了1個或幾個易感位點,尤其是由人鼠同源性確定的一段區域。與經典研究不同的是MHCⅡ基因位點并不總是呈現為陽性位點,只有Gaffney PM小組通過增補82個多發家系,在總數為187個家系的樣本群里再次證實6p11-21是Lod分數最高的。就目前的研究結果來看,普遍得到認可的觀點是SLE遺傳易感性非常復雜,不同民族背景的SLE相關疾病易感位點應該不同,而且呈現不同的組合。
(2)環境因素:同卵雙生兒中SLE發病的一致性小于100%,表明種系基因的相同尚不足以發病,環境等其他因素也與之有關。但迄今為止沒有發現一個特異的環境致病因子,但是不同的致病因子有可能在不同的患者中誘發SLE。
①感染:SLE與某些病毒感染有關。據報道患者體內至少有針對12種不同病毒和4種反轉錄病毒的高滴度IgG和IgM抗體,還從患者內皮細胞、皮損中發現類似包涵體的物質。其誘發SLE的可能機制是“分子模擬”,如EB病毒與Sm抗原有相同的抗原表位,二種抗原與抗體間有交叉反應。類似的例子還有抗Sm抗體能與HIVP24gag抗原起交叉反應;一些抗核糖核酸蛋白抗體可以和幾種C型反轉錄病毒:P30gag蛋白起交叉反應。病毒誘導或改變了宿主抗原:如單純皰疹病毒可以誘導出較高水平的Sm抗原。多克隆激活和旁路免疫刺激:感染可導致大量淋巴細胞活化,如肺炎克雷白桿菌與正常人單個核細胞培養后可產生多種抗DNA抗體及抗心磷脂抗體,還可誘導出鼠LE模型。其機制主要與多克隆激活和旁路免疫刺激有關,由于淋巴細胞活化,產生大量細胞因子,從而引發SLE。
還有些病毒感染會出現與 SLE相同的癥狀。如感染細小病毒19的患者,表現為高熱,面部蝶形紅斑等多發性、多形性皮疹,關節痛,蛋白尿,漿膜炎和高滴度的抗核抗體,激素治療有效,預后良好。
?、谧贤饩€:紫外線能誘發LE或使病情加重,約1/3的患者有光敏。其機制可能是經照射后皮膚的DNA轉變成較強免疫原性分子;皮膚細胞受損害后抗核抗體得以進入細胞內;角質形成細胞產生多種白細胞介素(IL-1、IL-3、IL-6)以及粒細胞-巨噬細胞克隆刺激因子(GM-CSF)和腫瘤壞死因子(TNFα)等細胞因子;影響巨噬細胞處理抗原的能力和T細胞的活化。某些藥物誘發的LE也與紫外線的作用有關。
③藥物:某些藥物能誘發LE或使病情加重,更多見的是出現LE樣綜合征。能夠誘發LE的藥物的結構特點是含有一個反應性芳胺基團或聯胺基團。
?、苁澄铮阂恍┦澄锶缜鄄?、無花果、灰菜、紫云英、油菜、黃泥螺及食海藻的魚類等具有增強患者光敏感的潛在作用。蘑菇等蕈類、某些食物染料及煙草因含有聯胺也具有誘發LE的潛在作用。
(3)性激素代謝異常:SLE主要累及女性,育齡期婦女患病率高于同齡男性8~13倍,但青春期前和停經后的女性患病率僅略高于男性,顯示性激素與SLE的發生有關。SLE患者的雌激素水平高于正常人,而雄激素低下,雌/雄激素比值升高;口服雌激素類避孕藥后使SLE出現或加重,并出現LE細胞;泌乳素(PRL)水平升高;有的男性SLE患者可見先天性睪丸發育不全;對SLE鼠行卵巢切除或用雄激素治療有效。雌激素與SLE有關的機制是它能調節免疫反應,抑制天然殺傷細胞(NK)和抑制性 T細胞(Ts)功能,增強B細胞活性而刺激Ig和自身抗體產生。SLE患者性激素的代謝異常與體內微粒體同工酶的遺傳缺陷有關。因此,性激素代謝異常可能也與遺傳有關。
(4)免疫失衡:由于遺傳、環境因素之間復雜的相互作用,造成易感者細胞與體液免疫反應的嚴重失衡,正常的免疫耐受機制受破壞,導致SLE的發生和發展。SLE的免疫學改變是多方面的,涉及幾乎所有的具有免疫功能的細胞/細胞因子及產物,它可以說是SLE的一種繼發現象,而不是“病因”。免疫學異常的主要表現是Ts和NK在數量和功能上的缺陷而不能調節B淋巴細胞,輔助性T細胞(Th)功能亢進,大量自身抗體生成。單核-巨噬細胞通過產生細胞因子刺激Th或直接刺激B細胞引起自身免疫,而同時它們的清除功能卻有缺陷,不能清除沉積于血管壁的免疫復合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