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宮頸糜爛僅表現為白帶增多,這是正常的生理現狀,不用進行智治療。如出現白帶增多、白帶帶血等合并炎癥,這才需治療。那么,治療宮頸糜爛的主要方法有哪些?有哪些常見治療誤區?其他注意事項?如何理解宮頸糜爛的“治愈”?
治療常見的誤區有:
(一)宮頸糜爛治療需陰道沖洗。
陰道黏膜的表面是鱗狀上皮,它受到女性性激素的影響,會發生周期性脫落,對陰道具有保護作用。同時,鱗狀上皮細胞能分泌糖原,而糖原會被寄生于陰道內的乳酸桿菌分解為乳酸,從而保持陰道內酸性環境,抑制細菌的生長與繁殖。宮頸糜爛并不是細菌感染引起的,應用消毒、殺菌、止癢、消炎類的洗液來沖洗陰道,可能會破壞陰道本身的保護屏障,不但對治療宮頸糜爛無益,而且可能引起陰道局部微環境改變,造成繼發感染。因此,患宮頸糜爛時不能濫用陰道局部沖洗液。
(二)宮頸糜爛能治愈。
目前,國內通常認為物理治療能夠一次性治愈宮頸糜爛。實際上,在病因不清楚的情況下,無論何種保守治療方法,都不可能永久地治愈宮頸糜爛。臨床上,經常遇到這種情況:宮頸糜爛患者在應用物理治療后糜爛區變光滑(柱狀上皮被鱗狀上皮取代)了,但經過一段時間后宮頸糜爛可能又出現了。所以要區分是生理性的變化,還是合并有炎癥的感染,如果不祛除真正的病因,宮頸糜爛就可能再次發生。
(三)宮頸糜爛一經診斷就積極治療宮頸糜爛一經診斷必須立即治療,否則會得宮頸癌。
在不發達的國家與地區,宮頸癌是最常見的婦科惡性腫瘤。很多婦女之所以對宮頸糜爛如此恐懼,主要是擔心宮頸糜爛不治療會發展為宮頸癌。事實上,宮頸糜爛與宮頸癌之間并無必然聯系。目前已經明確,宮頸癌是由人乳頭瘤病毒持續感染引起,而宮頸糜爛合并感染者多數是合并細菌感染。絕大多數的宮頸糜爛的宮頸細胞學檢查結果是正常的,另一方面,早期宮頸癌和宮頸癌前病變表現為宮頸光滑者并不少見。只有宮頸細胞學檢查結果異常者才需要進一步診斷和治療,與宮頸光滑或者糜爛無關。。在我國的多數很多地區,因醫療條件有限,許多臨床醫生習慣仍僅以肉眼觀察來判斷宮頸有無疾病。可是,經肉眼辨識的宮頸浸潤癌僅為少數,往往期別較晚。僅靠肉眼觀察來判斷、區分早期宮頸癌和宮頸糜爛是非常困難的。不做宮頸細胞學篩查即行治療,可能過度治療,但也可能遺漏宮頸浸潤癌或高級別癌前期病變,這對患病婦女來說是危險的。因此,不可以過度治療,更不可以盲目治療。我們呼吁廣大婦女應定期行宮頸的細胞學檢查,即俗稱的“宮頸的防癌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