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紅斑型
不少患者粘膜病損,伴有不同程度粘膜紅斑充血,發生于苔蘚斑紋中間或周圍,界限一般清晰,表明病情處于活動期。
紅斑型根據臨床又可分三個亞型。
輕度紅斑型
即病情活動期,粘膜輕度發紅,界限清晰;
紅斑萎縮混合型
在紅斑中心可見淺表糜爛,臨床多診為糜爛型;
彌散廣泛性紅斑型
可波及整個粘膜,而白色病損反而輕微,有時需仔細辨認才能分辨出,可發生于頰、唇部。
2、肥厚型
亦有稱之為增殖型或疣狀型,為界限清楚高起的白色病損,與白色角化病相似,可發生于口腔粘膜任何部位。可為小的疣狀突起,或擴展成斑片狀,有時與粘膜白斑難以區分。
3、苔蘚樣損害
臨床表現為一種類似扁平苔蘚的損害,產生機制尚不清楚,多認為是第Ⅳ型遲發超敏反應所致。有認為是藥物作用于交感神經系統促使病損發生,或為一種中毒反應。如服用甲基多巴,氯苯唑而引起苔蘚樣病損。
或是汞接觸過敏所致,游離汞進入粘膜成為抗原。除去汞合金充填體代之其他材料,病損可減輕或消失。也有認為銀汞合金引起扁平苔蘚可能與口腔流電作用有關。
4、扁平苔蘚皮膚損害
病損多發于前臂,手腕、下肢、頸部,亦可發生于腰、腹、軀干及生殖器。表現為散在或成簇針頭大小的紅色多角形扁平丘疹,亦可為綠豆或黃豆大小丘疹,開始色鮮紅,陳舊則呈褐色,觸之稍硬有韌性感,表面呈扁平稍凹,上覆蓋鱗屑或痂皮,邊界清楚,表面有蠟樣角質薄膜,周圍有灰白色細紋,可相互融合成不規則形狀,在軀干、陰囊等處可呈不規則灰白環狀花紋,多對稱發生。陳舊性皮損色暗紫紅或呈褐色,中央萎縮稍凹,可高于皮膚表面,局部伴有劇烈搔癢。皮損痊愈后可遺留褐色色素沉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