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股骨頭壞死,又稱股骨頭缺血壞死、股骨頭無菌壞死、股骨頭骨骺軟骨炎、扁平髖、Legg-Calve-Perthes病,簡稱Perthes病,屬于一種自愈性疾病,病程較慢,與成人股骨頭壞死不同的一種疾病。不同地區發病率不同,發病率約為1‰-3‰,多見于3-12歲兒童,以5-9歲發病率最高,男女之比為4∶1,大多數為單側,亦可為雙側,好發于男孩,臨床上發現肥胖者較多。本病的真正病因尚不完全清楚,可能與感染因素、先天性因素、遺傳因素、內分泌因素等有關。那么兒童股骨頭壞死癥狀有哪些呢?下面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兒童股骨頭壞死癥狀有哪些
起病緩慢,病程較長,有間歇性跛行與膝、髖關節疼痛,疼痛常向大腿內側和膝部放射,疼痛可隨活動而加重,休息后緩解。部分病例早期癥狀輕微或無癥狀,部分病例有外傷史,傷后可急性發作,疼痛跛行明顯。在膝關節痛時,用手按壓髖關節周圍時有壓痛點。讓小兒平臥位,將患肢往上抬,達不到45度髖關節有疼痛感。做“4”字實驗:將患肢4字型搭于健側大腿上,膝蓋往下壓,壓時髖關節有疼痛感。晚期癥狀逐漸緩解、消失、關節活動正常或殘留外展和內旋活動受限,大粗隆突出,有時出現髖部屈曲或內收肌攣縮,大腿和小腿常有肌萎縮,肢體縮短等畸形。具體癥狀如下:
⑴疼痛
最初表現為活動后髖或膝關節疼痛,休息后減輕,勞累后加重。疼痛感往往較輕或呈鈍性疼。疼痛部位往往在腹股溝、大腿前內側和膝關節內側。后期疼痛逐漸緩解或完全消失。
⑵跛行
初起時患兒為緩解疼痛,而采取縮短患肢負重間期的保護性步態。逐漸可出現功能性髖內翻畸形,股內收肌攣縮,髖外展肌功能紊亂,出現明顯的川德倫堡跛行,即行走時,腱側骨盆上下起伏,軀干左右擺動。如雙側病變,患行走時兩側骨盆交替起落,軀干也同時左右擺動。而呈“鴨步”。
⑶功能障礙
初起時,患髖各方面活動均可輕度受限,尤以內旋明顯,外展稍次之,強迫活動髖關節時可誘發疼痛。
⑷壓痛
多位于髖關節前方深壓痛。檢查可發現髖關節周圍肌肉出現萎縮,痙攣甚則患肢縮短。
早期許多患兒疼痛癥狀不明顯,以跛行為主,有些患兒起病時表現為膝部疼痛,而髖部癥狀并不明顯,應引起警惕,避免延誤診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