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帕金森簡介
帕金森病是一種常見的神經系統變性疾病,老年人多見,平均發病年齡為60歲左右,40歲以下起病的青年帕金森病較少見。我國65歲以上人群PD的患病率大約是1.7%。大部分帕金森病患者為散發病例,僅有不到10%的患者有家族史。帕金森病最主要的病理改變是中腦黑質多巴胺(dopamine, DA)能神經元的變性死亡,由此而引起紋狀體DA含量顯著性減少而致病。導致這一病理改變的確切病因目前仍不清楚,遺傳因素、環境因素、年齡老化、氧化應激等均可能參與PD多巴胺能神經元的變性死亡過程。
人們對該病進行了更為細致的觀察,發現除了震顫外,尚有肌肉僵直、寫字越寫越小等其它癥狀,但是四肢的肌肉的力量并沒有受損,認為稱麻痹并不合適,所以建議將該病命名為“帕金森病”。
50%~80%的病例起病隱襲,首發癥狀通常是一側手部的4~8Hz的靜止性"捻丸樣"震顫。這種震顫在肢體靜止時最為顯著,在肢體執行活動時減弱,在睡眠中消失;情緒緊張或疲勞能使震顫加重,通常震顫在雙手,雙臂與雙腿最為嚴重,癥狀出現的先后順序也是手部最早,腿部最遲,下頜、舌頭、前額與眼瞼也能出現震顫,但發聲不受影響,許多病人只表現僵直;
帕金森病患者出現震顫,僵直進展性加重,動作變得愈來愈慢(動作緩慢),愈來愈少(動作過少),愈來愈難發動(動作缺失)。僵直再加上動作過少可能促成肌肉酸痛與疲乏的感覺。面無表情,成為面具臉,口常張開,眨眼減少,可能造成與抑郁癥相混淆,軀體姿勢前屈。病人發現開步很困難;步態拖曳,步距縮小,兩上肢齊腰呈固定屈曲位,行走時兩上肢沒有自然的擺動,步態可以出現并非有意的加速,病人為了避免跌倒而轉入奔走,出現慌張步態(festination)。由于姿勢反射的喪失,病人身體的重心可發生移位而出現前沖(propulsion)或后沖(retropulsion)。講話聲音減弱,出現特征性的單調而帶口吃狀的吶吃。動作過少加上對遠端肌肉控制的障礙可引起寫字過小癥(micrographia)以及執行日常生活活動時日益加重的困難,大約50%的病例有癡呆癥狀,而且抑郁癥也屬常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