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血管瘤在自然人群中的發病率約為4﹪~7﹪,發病率如此高的一種良性腫瘤是如何發生的呢?
發病原因
肝血管瘤的確切病因尚不清楚,多數學者認為與先天發育異常有關。但也有學者認為是肝內毛細血管感染后變形,使毛細血管擴張呈空泡狀,其周圍血管充血、擴張,區域性血液循環滯留,最終血管形成海綿狀擴張。
早年報道歐洲的葡萄酒釀造業工人發病最多,推測可能與滅菌過程中應用砒霜有關。
此外女性青春期、妊娠和口服雌激素等可使肝血管瘤迅速生長,提示雌激素在肝血管瘤的發展中起到促進作用。
發病機制
病理方面多數學者認為肝血管瘤的發生起源于肝內血管胚胎發育過程中血管錯構芽的腫瘤樣增生。大多數肝血管瘤系來源于肝動脈末梢微動脈的血管畸形病變,完全由肝動脈供血,與門靜脈無關。但最新研究指出,對于少數顯著低流量的肝血管瘤而言,門靜脈為其主要供血血管。根據病理表現不同,肝血管瘤又分為4型:
1.海綿狀血管瘤
此型最常見,切面呈蜂窩狀,血竇腔由纖維組織分隔,切面內由內皮細胞覆蓋,腔內充滿血細胞及機化血栓。
2.硬化型血管瘤
血管塌陷或閉塞,間隔纖維組織及其豐富,瘤體呈退行性改變。
3.毛細血管瘤
此型較為少見,血管腔狹窄,間隔纖維組織豐富。
4.血管內皮細胞瘤
該型亦少見,是介于肝良性血管瘤與肝血管內皮細胞肉瘤之間的一種病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