髖關節脫位一般為高能量暴力損傷造成的脫位,多發生于青少年,既往無下肢跛行等情況。由于遺傳、臀位產、捆腿等因素造成單側或雙側髖關節不穩定,股骨頭與髖臼對位不良的一種疾病,是一種發病率很高的骨病。
1、根據病變程度及年齡決定處理方式,爭取盡早而又不間斷的治療,早期手法復位或牽引后復位,如有困難,應考慮手術開放復位。
2、6個月以內嬰兒行經皮內收肌切斷,然后采取髖外展即可復位,并使用外展尿枕、夾板或支具保持外展位9~12個月。應注意髖關節屈曲90°、外展外旋不超過60°。
3、稍長幼兒宜全麻下手法復位、蛙式石膏固定,3個月更換一次,可逐漸改為下肢外展內旋位固定。如效果良好,可改用外展支具維持位置。
4、非手術療法失敗或3歲以上小兒可考慮手術,手術包括開放復位、髂骨截骨術(Salter截骨術、Pemberten截骨術、Chiari內移截骨術等),并根據前傾角改變同時或分期作股骨旋轉截骨。
5、4~8歲兒童應常規進行軟組織松解和骨牽引術,將股骨頭拉至髖臼水平再切開復位及行上述截骨術穩定關節或行髖臼加蓋、Steele三聯截骨。
6、對年齡大不能復位,因髖部不穩,可作股骨粗隆下截骨術。晚期病例發生嚴重的骨關節炎,疼痛跛行明顯時,可作全髖關節置換。
成人先天性髖關節脫位根據股骨頭頭脫位程度分為四度詳細如下:
第一度:股骨頭僅向外方移位,位于髖臼同一水平;
第二度:股骨頭向外、上方移位,相當于髖臼外上方水平;
第三度:脫出的股骨頭位于髂骨翼的部位;Ⅳ脫出的股骨頭上移達骶髂關節水平。
對于成人先天性髖關節脫位的治療,傳統方法是采用截骨術或關節融合術,但是這些方式術后關節功能差。
隨著科技的進步,全髖關節置換術應用于治療成人先天性髖關節脫位。全髖關節置換術可去除患者的疼痛、改善跛行,此外,會減緩因脊柱的代償性側突引起的下腰痛。
先天性髖關節脫位患者會發生肢體長度,股骨髓腔形態和前傾角,髖臼形態結構,關節周圍肌肉韌帶的改變,這些改變隨脫位程度增加而加大,高度脫位患者的THA是一種難度極高的手術,需要進行適當處理,如髖臼重建,臀中肌延長,特殊假體等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