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裂常做側方括約肌切開術,是為了防止肛門功能不良而采用的手術方法。
①開放法:多數用于內括約肌痙攣較重,且伴有外痔或乳頭肥大者。
局麻生效后,若乳頭肥大,或肛門有外痔,無論其痔在何處,即均可選擇在最鄰近痔的肛門側方,距肛緣1cm處,做一梭形切口,切除一條正常皮膚和外痔,若乳頭肥大或伴有內痔,可同時在其基底部予以結扎。從梭形切口處以血管鉗分離皮下組織,把手指伸進肛門,摸到內括約肌后,使血管鉗在示指引導下,進入內括約肌外側,然后翻轉彎血管鉗,挑出內括約肌全部,完全暴露,經確認無誤,完全切斷,貫穿縫合傷口;若無乳頭肥大及外痔,可在肛緣外1cm處,作一1~2cm長切口,如上方法分離之,待切斷內括約肌,縫合傷口后,蓋油紗,加壓包扎即可。
此方法,內括約肌暴露完全,切斷徹底,能減少復發率。
但要注意,內括約肌側方切開術,主要的并發癥有出血、膿腫、排便緊迫、肛門功能不良等,因此,術式選擇要非常仔細。
②皮下法:局麻生效后,用碘伏消毒直腸下端,以手指從肛門內向外摸尋,可摸到一條索狀,直徑約0.5~1cm的環形肌束,若摸不清時,可采用擴張肛門的方法,使括約肌繃緊,即可摸到內括約肌下緣。然后用白內障剝離刀,從旁開肛緣0.5~1cm處,刺入皮膚,使刀進至內外括約肌之間向上到達齒線,手下感覺刀在腸壁外與條索狀內括約肌之間,在腸腔內以觸摸指壓迫刀背,切斷內括約肌下部,抽出術刀,持續壓迫術處,防止皮下出血、血腫,而后加壓包扎即可。